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92岁吕瑞英获白玉兰戏剧奖特殊贡献奖,她凭什么从红娘演到薛宝钗
2024年04月16日 15:28

  4月15日,第3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揭晓各奖项提名名单,同时宣布,92岁越剧吕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吕瑞英获特殊贡献奖。

  吕瑞英曾任上海越剧院院长、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她专长花旦,兼擅花衫、青衣、刀马旦。她对创腔十分重视,通过不同唱腔的设计体现出人物性格及不同感情,在继承袁(雪芬)派委婉典雅、细腻隽永特色的基础上,又增加活泼娇美、昂扬明亮的旋律色彩。《打金枝》公主、《西厢记》红娘、《红楼梦》薛宝钗、《穆桂英挂帅》穆桂英、《花中君子》陈三两等,都是吕瑞英塑造的经典形象。

  2022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访问吕瑞英,她依旧关注越剧发展并表示,“以前演出比较简单,现在观众见识多,要求更高了。要拿戏出来,戏立得住;剧团不怕忙,只怕没事做。”听到青年演员正在赵志刚等名家指导下学习经典戏《何文秀》,还提出希望可以学昆曲、声乐,反哺越剧表演,吕瑞英高兴地频频点头,“学习,不能马马虎虎混过去。”

  当时,听完上海越剧院全年计划,吕瑞英叮嘱,“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剧本是关键,越剧发展需要更多创作人员,摒除门户之见,编、导、演都很要紧。过去越剧院创作团队有三四十人,现在人少了,更需要我们认识到越剧有开放的精神,各行业的优秀之处都可以吸收,至关重要的是,做出好作品。”家人还给吕瑞英开了抖音账号,更新频率停留在2022年,仍然受到戏迷们的欢迎。

  1932年2月4日,吕瑞英出生于上海,从小离开父母,被吕姓人家收养,后被养母送去学艺。吕瑞英曾回忆,“我九岁学戏,半年后就演《十八相送》了。化妆完毕,我对着镜子左顾右盼,照见的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小祝英台。锣声停,琴声起,我出场一个亮相,爆了个满堂彩。演完全折,掌声更为热烈,这一头一尾的彩声,是鼓励,也是肯定。在观众这面镜子里,照出了我这个来到人间还不满三千天的小演员,将会在舞台上立足。”

  1949年,吕瑞英进入东山越艺社,1951年,吕瑞英遇到事关前途的抉择:是参加袁雪芬领导的华东戏曲研究院实验越剧团(后改为上海越剧院),还是到待遇优渥的尹桂芳剧团做头肩花旦?她顶着养母压力,毅然选择了前者。吕瑞英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饰《梁山伯与祝英台》银心一角,获演员三等奖,参与拍摄第一部国产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电影《红楼梦》。

  2012年,吕瑞英在《解放日报》撰文怀念袁雪芬,描述这段经历。“上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前夕,我结束在杭嘉湖一带跑码头、唱草台班的生活,辗转回到了上海。在大上海的舞台上,我第一次看到了袁雪芬老师的戏,演的是《绝代艳后》。她的艺术立刻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地把我吸引住了。由于受到她和新越剧的感召,我放弃了唱头肩旦,进入新越剧的大剧团努力学习。1949年,我如愿以偿加入东山越艺社,从此可以到袁雪芬老师身边向她学艺了。”

  从袁雪芬身上,吕瑞英第一次听到“演人物”,这三个字成为她一生的追求。关于吕瑞英与袁雪芬,有两段著名的往事。拍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草桥结拜”时,吕瑞英扮演丫鬟银心站在祝英台身旁。见梁山伯主仆走过来,袁雪芬问吕瑞英:“来了两个陌生的年轻男子,银心的反应是什么?”吕瑞英说:“赶紧掩饰自己,不要被人家看出来自己是个小姑娘。”袁雪芬笑了:“银心是丫头,首要任务是保护小姐,突然来了两个陌生男子,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小姐,怎么会是自己呢?”

  在《西厢记》,袁雪芬饰演崔莺莺,她问饰演红娘的吕瑞英:“瑞英啊,今天‘赖婚’这场,我头上换了朵什么颜色的花?”吕瑞英想了半天:“我……不知道。”几十年后,吕瑞英总结,“袁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关于演员在舞台上一定要真看真听真想,这是她用朴素的语言所归纳的演员如何塑造人物的要领。”

  事实上,吕瑞英一直非常勤奋。演完《西厢记》,吕瑞英回家会拿起几根火柴比照,研究红娘站位怎样更合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银心喂鸟,吕瑞英到公园里观察、模仿别人喂鸟的动作和神情,一遍遍练习,假想眼前有鸟的跳跃,使眼珠跟着假想的鸟转动,渐渐使之和手的动作融合起来。

  吕瑞英早年师承袁派,后根据自己音域宽广、音色甜美的特点和擅演剧目不断创新发展,形成独具一格的吕派唱腔。吕瑞英说,唱腔是人物的语言。她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亲自设计了不同的唱腔,几乎不重复自己。

  《西厢记·拷红》红娘“夜坐时停了针线”,吕瑞英用“尺调腔”与“四工调”化合起来,形成一曲别开生面的新腔。《桃李梅》中“风雨同舟”,她吸收借鉴锡剧行路板而设计新颖别致的越剧行路板,表达人物女扮男装上京告状时心急如焚的情绪。这种曲调后在越剧中被广泛运用。《别洞观景》中,她的不少表演手段来自川剧。在《穆桂英挂帅》,她融合了豫剧、京剧表演元素,使穆桂英的唱听来清丽刚健。在《凄凉辽宫月》最后一场,吕瑞英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一弯冷月照宫墙》,又创造性地用E调唱腔,并让乐队借用京剧反二黄的过门来渲染气氛。

  吕瑞英少有重复应用的标志性唱腔。不熟悉越剧的观众即使听完一场吕派的演唱会,对吕派唱腔依然可能摸不着北,这种做法被作曲家何占豪称为是“专曲专用”。何占豪表示,这是因为吕瑞英重视人物刻画,所以唱腔中少有重复出现的曲调。

  评论家戴平认为,吕瑞英不是作曲家,但她的唱腔体现了“作曲家式”的思维和追求,坚持一戏一腔、专曲专用,一改越剧偏重哀怨的风格,洋溢着清新明朗、昂扬向上、富有活力的特色。

  2011年,《不负阳光——吕瑞英越剧之路》出版,吕瑞英回溯了自己七十余年的艺术人生,大量篇幅围绕艺术展开,很少涉及个人生活。

  1954年,吕瑞英首次排演《打金枝》,借鉴外国电影,创造经典表演——君蕊公主以盈盈细步出场,侧身仰首、眼睛斜晲,几处轻轻地摇头,微微扬起下巴而顺势转身,将其金枝玉叶的特点演绎得传神到位。那一年,吕瑞英带着《打金枝》参加第一届华东戏曲汇演,21岁的青年演员和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等越剧名家一起获得名额极少的一等奖。吕瑞英说:“舞台上所有的表演语汇需要经过思考和设计。我比较注重从剧本中分析君蕊的心理活动,以此为途径寻找她独有的神情。”

  《打金枝》吕瑞英饰公主 1983年(首演1954年)

  在《红楼梦》饰演薛宝钗,吕瑞英说:“从平日擅演的天真少女或巾帼英雄,忽然变为腹笥深厚、心机重重的薛宝钗,唯有反复阅读原作,方能完成艺术的蜕变。”饰演贾宝玉的徐玉兰说,“如果把演戏比作绣花,别人用1/4股丝线,吕瑞英用的却是1/16股,她能把人物角角落落的地方都嚼透。她演的人物很精致,表现得又很自然。这种艺术,因为高级,所以难学。也难怪不少人说‘吕瑞英的艺术,好看好听却难学’。”徐玉兰称吕瑞英为“搞唱腔的高手”,“像她这样通过一段唱能留下一个人物形象的演员今天能有几个呢?”

  吕瑞英在创作中有很强的思辨力。在《花中君子·爬堂》,编剧为吕瑞英写了六七十句唱词,被她删减了将近一半,“只要唱出了人物此情此景的心情,能精简的地方宁可一句也不多唱”。

  吕瑞英与老生表演艺术家张桂凤合作了28部戏,在相对固化的小生、花旦标配外,开辟了花旦与老生组合的另一路剧目。她们演过父女、夫妻、君臣、主仆、同僚、对头,一起经历过各种悲欢离合,张桂凤说,“她从来不让我感觉这一个‘她’有那一个‘她’的影子。”同事陈少春评价吕瑞英,“她对角色有很多思考,投入的感情和努力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

  1983年,上海越剧院排演男女合演的越剧《花中君子》。那一年,吕瑞英已50岁,要出演开场时才只有14岁的李素萍。吕瑞英挑选初出茅庐的赵志刚扮演李素萍的弟弟李凤鸣。排练到“赠弟卖身银”,吕瑞英突然恸哭起来,直到在场的袁雪芬说:“瑞英啊,你不能那么投入。”吕瑞英才慢慢止住哭声。赵志刚看呆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排戏时,都是像瑞英老师那样投入,绝不敢敷衍了事。”著名沪剧演员华雯曾跟随吕瑞英学戏,早上9点排戏,吕瑞英要求华雯7点到排练场,下午5点排戏结束,还要留华雯下来再练两个小时。华雯回忆,“吕老师要求严格,一丝不苟,甚至拿了扫帚在一边说,如果我的腿再弯,就要打上去了。”

来源:上观新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