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开幕:2017年1月6日上午10:30
展览日期:2017年1月6日至 2017年1月11日
参观时间:9:00—16:00(周一馆休)
展览地点:上海文艺会堂第二展厅、第三展厅(延安西路200号,近乌鲁木齐北路)
费用:免费入场参观
主办单位:江苏省国画院、浙江画院、上海书画院
活动简介:
(序)海派艺术,它虽以上海这个地域为发源并命名,影响却是全国性的,甚至波及海外。而浙江、江苏两地的画派,与之关系尤其紧密。早期的海上代表性画家中,多有来自浙江、江苏的;而民国中期,尤其是维新以后的新浙派、新金陵派画家,又多有由上海返乡的。
海上书画的特色,在于以新兴国际都市的经济、文化为背景,以雅俗共赏的形态,成功地完成了传统向近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今天全人类的共同愿景,当然也是“中国梦”的愿景。因此,海上绘画的美学宗旨,为全国各地的画坛所认可,尤其为“长三角”一体的江苏、浙江画坛所认可,也就顺理成章。
从历史的渊源,“海纳百川”,从而形成了海派艺术现象。而尤以江、浙为百川中最称波澜壮阔的两条大川。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蒲作英、唐云、张大壮等皆来自于浙江;胡三桥、顾若波、吴湖帆、谢稚柳、刘海粟等皆来自于江苏。而“海灌百川”,又成就了各地的画派,尤以新浙派、新金陵派虽未被冠以“新”之名的吴门派,又称百川中最浩瀚的诸川。潘天寿、陆抑非、陆俨少等皆由上海而至杭州;张辛稼、刘海粟、宋文治等皆由上海至苏州、南京。以海派为核心的三地一脉,不仅为中国近代绘画史上所罕见,就是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文化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固然层楼更上,江、浙的城市化进程更奋起直追,三地的“不夜城”毗邻相望、交通相接,“长三角”经济更或为一个共生共荣的“共同体”,经济、文化背景的趋同,也是三地绘画的创新迎来了一个新的契机,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本质前提下,有可能完成更多元、更丰富的形态创新。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上海书画院发起江苏南京、浙江杭州、上海三地中国画联展,其旨不仅在于通过异地艺术的交流以推动本地的绘画创新,更在于通过同脉的艺术交融以推动“长三角”的绘画创新。
如前所述,老一辈的三地画家,在艺术上的交流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而当时三地的经济、文化背景,在性质上各不相同,交通的便捷更远逊于今。而今天,三地的经济、文化背景在性质上日趋相同,交通的便捷更远胜于昔,年轻一代的三地画家,在艺术上的交流、交融却反不如前。
虽然,伴随着文艺思想的解放和科学技术的昌明,年轻一代的画家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学习、借鉴方面已经不存在禁区。但由于三地的绘画基因各不相同,上海的画家所直接面对的是吴湖帆、林风眠、谢稚柳、唐云、程十发等留下的遗产,所以,在风格形式上各有不同的建树。这就使得三地的交流、交融更显得必要,不仅有助于作为本地画派的发展,更有助于作为“长三角”共同体画派的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联、作协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特别强调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服务人民,勇于创新创造,坚守艺术理想”的重要性。对于中国画家来说,更责无旁贷。因为,中国画不仅是一个传统的画种,更承载着传统的文脉。“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是体认文化自信,实现服务人民,成就创新创造的不二法门;而它的基础或前提,便在于画家的艺术理想,包括开拓胸襟、博采众长的认识和实践。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大业中,我们都满怀“让中国画走向世界”的雄心状态。但局限于上海发展海上画派,局限于浙江发展浙江画派,局限于江苏发展江苏画派,与立足于“长三角”发展新经济、新文化的共同体画派,所形成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次联展,能解放三地画家各自为政的闭塞心态,凝聚一个“长三角”共同体的开放心态,自觉的珍视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创以辉煌!尤其对于上海画家来说,在面对并接受相比于江、浙乃至全国其他各地更缤纷的各种西方艺术潮流影响的条件下,如何面对江、浙两地画家,在传统方面所潜心取得的创新成就学习,这次联展,与其说是一个交流、交融的契机,更毋宁说是一个虚心学习的契机,并理应向响应这次联展的江、浙画家们表示由衷地感谢。——徐建融
参展作品预览(部分):
陈佩秋 红枝双禽 64.5×64.5cm 纸本设色
方增先 远望 137×92cm 纸本设色
韩伍 戈壁风情 137×68cm 纸本设色
龚继先 古柏行 99×50cm纸本水墨
乐震文 林幽望山图 135×67cm 纸本设色
萧海春 潇湘清晓图 137×69cm 纸本设色
徐建融 楼观深翠 23×133cm 纸本设色
车鹏飞 春江小亭 44×44cm 纸本设色
马小娟 假日 68×68cm 纸本设色
陈琪 交河古城 50×50cm 纸本设色
更多精彩作品,敬请光临展览!关注【上海书画院】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