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桐宇,市十二届人大代表。1987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1993年自费去美国夏威夷太平洋大学学习。1994年进入威达公司,现任上海威达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2001年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并获得“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上海威达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从事IT产品分销、增值服务及系统集成业务的综合性IT企业集团,IBM、HP、COMPAQ、APPLE等国际著名品牌的中国区总代理,连续3年名列上海民营企业前10强。 一个女人,在她30出头的时候,做到了一家集团公司的总裁,那她的身上肯定会有一点故事。 周桐宇就是这样。 学生时代,周桐宇的成绩一直不错,中学念的是复旦附中,之后,考进了复旦大学经济系。一切顺顺当当。在大学里,她既是文艺部长,又是话剧团成员,活跃得很。 初尝人生的失意是大学毕业分配时。那次,她被就近分到一家化轻公司的供应站。工作枯燥,而且看不到任何发展前景,这让她无法忍受,干了不到一年,她就辞职了。 当时,国内正值出国热,不少年轻人纷纷放弃不错的职业到国外去谋求发展,“出师不利”的周桐宁自然更想换一个环境,1993年她自费去了美国。 不曾想,这段异域生涯半年后却戛然而止。 把周桐宇从小带大的奶奶突然病重,消息传来,没有太多的犹豫,周桐字就回了国。奶奶转危为安,周桐宇的学生签证却遭到了拒签。一条发展的路就这样断了。学业未完,工作又没有着落,周桐宇一下子成了“待业青年”。初涉人生的她搞不懂自己怎么会这样倒霉。 这时,周桐字的很多同学都进了外企。外企高档的办公楼,不菲的收入也真让周桐宇动过心。可有一次,周桐宇经过上海一家五星级酒店,看见自己的一个中学同学在里面作服务生给客人拉门,据说小费很高。“可他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呀。”周桐宇觉得不可思议。从此,进外企的欲望不再强烈。 不久,她认识了胡凯,一个到深圳发展的上海人,也就是现在威达公司的董事长。 当年的威达可没有现在的规模,在深圳,它只是一个做电子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民营小公司,而当时的民营公司在上海人眼里,跟个体户差不多,也就属于小打小闹的一类,与外企、国企有着天壤之别。 那一年,胡凯打算在上海设一个办事处,作笔记本电脑的销售。他选中了周桐宇。 要说当时周桐宇没犹豫,那不可能。学经济、且有过留学经历的她很清楚威达的情况——在上海,这个公司是一点根基都没有。选择威达,不仅意味着艰苦创业的开始,更意味着一场风险。可走出校门后接二连三的不顺利已使周桐宇不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除了认真对待手上正在有的机会,并努力地做好它,她觉得自己已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于是,她加入了威达。“选择威达还可能与我半年的出国生涯有关。在国外,我真正感受到只要你想做一件事,只要你喜欢,就可以去做,不用考虑太多,不用太顾忌别人的想法,你所有的一切都靠你自己。” 1995年10月,威达的上海办事处建立起来了,一共才四个人。最初的工作就是“跑街”,周桐宇和她的同事每天跑市场、跑客户,一家家的上门拜访,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熟悉到熟悉,把上海该跑的公司都跑遍了,慢慢地,让客户知道上海市场上有个叫威达的公司。 也就是这一年,威达成为AST、TI、DEC笔记本电脑的销售代理,虽然规模不大,可周桐宇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市场知识和管理知识。 这时,世界知名公司IBM看中了成长中的威达,希望威达做它在中国的代理。这是威达发展的机会,可每年必须完成IBM几千万美金的市场销售额,对于当时只有深圳和上海两个销售点的威达来说,明显难以承受。但“有了压力才会成长,很多成绩都是拼出来的,如果退缩就失败了。”想成长的威达没有放弃这个机会。 与IBM签约后,威达决定到外地建立分公司,开辟国内市场。派谁去?这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上海人都不愿意离开上海,这是上海人的习惯,也是当时上海的一些计算机公司做不过北京公司的原因。没人肯去,周桐宇就自己去。1997年,已是公司总经理的她带着一个助手到了北京中关村,两个人租了一间16平米的办公室,一边熟悉北京市场,一边等待时机。恰好IBM在北京搞培训,来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是中关村里较强的销售主力。也就是在这次培训中,周桐宇凭借着学校做学生干部时锻炼出来的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凭借着为人的诚信和谦和,和这些人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有了这个切入口,渐渐地,威达在中关村有了发展的根基。四个月以后,威达在北京的市场开始成熟,周桐字就把北京分公司交给了当地人,自己回到了上海。 “一个职业人不能只喜欢做他喜欢做的事,而要学习喜欢正在做的事。只有这样,才会在每个阶段做出成绩,而不浪费时间。”周桐宇这样解释她的敬业精神。 经历了这一番闯荡,周桐宇熟悉了全国各地的市场,而她的潜能在市场的跌打滚爬中,也被激发了出来。 有人说,IT行业有时好比武狭小说里描绘的“江湖”,强者如林,各门各派不断地崛起,也不断地衰落。面对市场上的“刀光剑影”,周桐宇有她自己的“抵挡”方式——“大家都挤在一条跑道上,赢家只有一个,如果你能开辟一条新的跑道,那你就是赢家。” 所以,上海威达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当时做得很红火的台式机,而是“咬住”便携式手提电脑的销售不放,把康柏,惠普、苹果、IBM等牌子都做了。也许是心无旁骛,才会精于此道,才有可能把它做大。2000年,威达的笔记本电脑的销售总额已占到了全国笔记本电脑销售总量的13%,在全国业界名列第二。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做便携式手提电脑,威达告诉市场,它有一个非常出色的销售渠道,由此吸引了更多的厂家。2000年,IBM主动要求威达再做它的服务器、大型机的销售代理,从而使威达成了IBM的全线总代理。 如今,威达销售联盟的代理商已由200多家猛增到千余家,威达已从一个地区型的公司发展到拥有20个全资分支机构的集团公司。2001年,威达以15亿元的销售额位列中国IT界10强分销商第5位。 威达的变化就在这短短的6、7年间,作为创始人之一的周桐宇把这些年的经历称作是“爬烟囱”。“爬的时候,里面很黑,根本不知道自己爬到了哪一段,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头……四壁很滑,没有退路,下面都是火,只能靠毅力和功力拼命地往上爬……当有一天,突然眼前一亮,原来我已到了烟囱顶,再低头一看,那么多房子在脚下,我已经很高了。” 回首创业这几年,周桐宇很庆幸自己曾经有那样一种压力,也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 不过,成功的周桐宇对成功并不特别地执著。在她看来,做女人快乐是第一位的,成功放在第二。 “女人的快乐有很多种,有很真心的朋友,有经常性的聚会,有一个比较有成就感的事业,有健康的身体,有浓浓的亲情,有学习的能力……这些都是快乐。” 对快乐这个问题,周桐宇曾经想了很久,最终她得出的结论是平均最好。“不要哪样太多,一种快乐太多肯定会使另一种快乐减少。” 把快乐理解成一种平衡的周桐字注定不是那种很夸张的女入,也不属于风风火火那一类。她自信,但很内敛。在她的言谈举止间,不经意流出的是一种淡淡的书卷气。 周桐宇居家的周围不乏全职太太。这些太太们每天练练瑜枷,跳跳芭蕾,生活富足而悠闲。不过周桐宇似乎没打算选择这种生活。读完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MBA后,周桐宇下一个目标就是念一个金融博士。已习惯于承受压力的她害怕掉队,害怕信息与知识的落伍。相比较于闲适的生活,周桐宇更喜欢走在时代前面的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