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克明,1956年出生。无党派人士。市十、十一届人大代表,浦东新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曾任黄浦区人大代表。初中毕业后分配至农场,1983年进上海船厂,当过工人、工段长、车间主任等。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是上海船厂建厂以来第一位全国劳模。现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上海船厂造船事业部副部长,兼工程部主任。 傅克明一家与上海船厂有着很深的渊源。上海船厂的历史可追溯至1862年,当时英商于浦东公园现址开设了祥生船厂。历经几十年沿革,上世纪三十年代英商合并几家造船企业而成立英联船厂,傅克明的爷爷便在这一时期进船厂当钳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船厂一度为日军接管,船厂亦易名,至1945年9月始归还英商并恢复使用原名。傅克明的父亲在动荡的四十年代也进厂当了钳工。解放前中国没有造船能力,英联船厂只是个以修船为主业的小厂。 1952年8月,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军管征用英联船厂。2个月后船厂与原官僚资本企业招商局机器制造厂合并成立了上海船厂。大约同期,傅克明的母亲响应人民政府号召,走出家庭参加工作,进了上海船厂船体车间。在建国后的几十年中,上海船厂从一个修船企业发展为职工近万,以造船、造机和修船为三大支柱的综合大型现代化船厂。 上海船厂的高速发展应始于从1979年起的工厂体制改革,船厂由国内同业先进而开始大步走向世界。1983年傅克明顶替父亲进厂,那年他27岁。 造船行业脏、苦、累、险。父亲心疼儿子,劝傅克明去门房看门算了。傅克明不同意。想当年他初中毕业后按政策分配到奉贤农场,整整八年种稻子、种棉花。冬天下雨,往往一下就是半个月。没柴烧,食物匮乏,每天连用热水都要计划供应。有一次实在馋极了饿极了,一个同学还剩半包白砂糖,没开水,大家盛杯檐下的雨水,化糖水喝。糖水,番茄卷子面、草头卷子面都是当年的美味。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傅克明也从未绝望,他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好的明天。最终傅克明选择当钳工,做起了爷爷和父亲一样的老行当。进厂才7天他就出了工伤,下巴上逢3针。父亲怪儿子不听话,但是傅克明不后悔。 船舶钳工主要负责机械的装配、调试等,要练许多基本功,要会看图纸,要掌握许多技术规范。早已过了当学徒的年龄,为了尽快掌握技术,傅克明格外用功。短短几年里他写的工作笔记有一大堆。在1986年全厂钳工应知考试中,傅克明考了第一,很快他被车间提升为钳工班长。 1989年上海船厂承接建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冷藏船,傅克明的班组负责主机、甲板机械等的安装、调试交验任务。德国验船师对主机的安装提出了近乎苛刻的技术要求:主机与中间轴联轴节的中心位移、曲折偏差不得大于0.03毫米,即允许误差值仅在头发的三分之一内。傅克明改进了测量工具,测出中心位移与黄浦江潮水变化时的关系,把握最佳交验时间。经过严格测量,误差仅0.01毫米,验船师很快在验收单上签了字,比原计划提前了好几天。 第二艘冷藏船出海试航,当主机进入全负荷运行试验时,警报突然响了。报警显示,主机冷却水温度偏高。如果不能在半小时内排除故障,主机将自动停机,这意味着已经连续进行了18小时的试验将前功尽弃。近二十位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紧张地展开系统检查,但故障原因依然不明。傅克明提出,可能是板式冷却器堵塞,流量不足引起冷却水温度偏高,应该马上清洗冷却器,同时可启用备用冷却器。故障终于排除了。仔细想来,当时傅克明进厂不过6年,他能在技术上独当一面,以后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模,并成为上海船厂建厂以来第一位全国劳模,多半应归因于他的勤奋和投入。通常他每天在厂里工作10小时以上,基本上放弃了厂休和节假日。干一行爱一行,这是他的长处,就象他当初在农场也一样干得极出色。 现在傅克明担任上海船厂造船事业部副部长,主管生产,领导包括外包工在内的三千多名员工。按照造船业的国际惯例,建造一艘船需要20至22个月,其中后16个月的生产由傅克明全权负责(前6个月是图纸设计等生产准备期),从切割钢板开始,直到试航、交验。傅克明承担的巨大压力在于,不仅要保证安全与质量,更要确保船能按时出厂。如果不能按时交船,要被罚款,船东甚至会弃船,这对船厂来说是灾难性的事件。担负着更重的责任,傅克明至今仍奔忙在生产第一线,基本上天天要去船厂,早上7点到,晚上8、9点钟回家,休息日才可能稍早一些。如果出海试航的话,作为生产负责人的傅克明连续三十多小时不睡觉也是经常的事。 令傅克明倍感喜悦的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变化,上海船厂如今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根据上海市关于黄浦江两岸的整体规划,上海船厂将在三、四年内逐步搬迁,腾出的地块将建造一批标志性建筑。目前上海船厂崇明修造船基地已基本形成修船能力,造船船坞正在打桩兴建中,在完成现有定单后,造船部也将迁往崇明。崇明岸线长,而且是深水港,以后船厂能建造更大吨位的船。傅克明看好船厂的未来。 从1999年起,上海船厂直属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2002年12月,在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后不久,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明确了新世纪的远大目标——力争到2010年进入世界造船集团三强,2021年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中船五大企业中,上海船厂、沪东中华船厂、江南造船厂、外高桥造船厂都在上海,这意味着上海造船企业将在中国造船业迈向世界一流的航程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中国造船工业迈向新世纪的嘹亮号角已经吹响。 造船能力体现着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国造船业的大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大发展;而起着具体推动作用的,是一代又一代造船工人和技术人员。傅克明以及和他一样为着中国的造船业付出全部心血和智慧的、长年累月勤勉工作着的人们,是中国造船工业的中坚和脊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