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代表风采>>更多代表风采>>正文
代表视角:关注发展 体察民情
12月27日 14:22
 

  

7957.JPG

    ●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人心安定和社会稳定,确保完成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面临“非典”带来的严峻形势,上海审时度势、沉着应对,上半年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评议市政府上半年工作报告,市人大代表、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和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有独到眼光。

  总体评价:好

  今年上半年,上海和全国一样是在不平凡中度过的。上海经受住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持防治非典和经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异常有力、有序、有效,抗击非典斗争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经济发展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为完成年初人代会确定的全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上半年本市经济运行情况表明,非典的影响并未改变上海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上海经济的抗波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经济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增强。
  代表们对市政府上半年工作普遍表示满意。突出的成绩来之不易,代表们信任负责任、重法治、讲效率的为民政府。许多代表说,上海赢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进一步提升了上海形象,上海已成为投资、居住的福地。

  【发展篇】

  “两手抓”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工业、投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外贸、外资保持高速增长,第三产业克服非典带来的不利影响,继续保持适度增长;财政、金融运行良好,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手抓防治非典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这是上半年上海经济运行良好的制胜“宝典”。据悉,下半年本市将继续保持已有优势,发挥投资、出口、消费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继续保持工业增长势头,促进三产快速回升,巩固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中央各个部门的沟通,以充分发挥政策的经济效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联动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共赢共荣的局面。
  在已取得的成绩面前,上海应当始终保持清醒,这是代表们的共识。潘建新等代表认为,下半年经济发展存在各种“变数”,投资、外贸出口等方面依然有着结构性隐忧,非典对经济发展的滞后影响也可能在下半年显现。因此,希望市政府有关方面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走势,主动搞好前瞻性研究。任文燕代表指出,香港最近又得到许多优惠政策,上海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勇于竞争。沈重英等许多代表指出,“长三角”处于激烈竞争中,上海要正确应对,做到“抢占时机,加快发展”,不容讳言,目前上海在引进外资等方面还与江浙有一定差距。张广生代表说,上海的GDP水平应扣除上缴中央的款项和外来务工人员带走的工资,实际水平应为目前数字的三分之二,这一点上海要有清醒认识……
  代表们建议,充分利用上海的综合环境优势,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开拓市场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努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时,进一步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以消费引导投资,形成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双重拉动。张敏祥、施南昌等代表说,要重视进一步增加市民和农民的收入,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不少代表强调,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仍需更进一步,应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来自民营企业的郭广昌等代表说,市政府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展十分重要,要将吸引“民资”放到与吸引“外资”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引导民营企业规范经营行为,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要有突破,上海民营企业将迎来更大发展。
  在增强综合竞争力方面,代表们建议,继续实施“分类指导、差别政策、错位发展、协调竞争”的政策,并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三、二、一”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注意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协调,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合理格局。

  实施科教兴市,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科教兴市战略是指导上海经济工作的“纲”。从这一战略高度出发,代表们强调下半年要以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改革为抓手,重点解决科教与经济结合不紧密、市场配置功能发挥不充分、系统整合不够有力、竞争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核心问题,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逼迫,推动全市各行各业走“科教兴市”之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加大教育投入,调整教育产业结构,大学布局要成为上海新一轮发展的有力支撑。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要明确工作要点,要有项目、有举措,切实把科教兴市战略转化为政策和抓手。
  ——要通过法制建设推动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能忽视劳动密集型企业,应着重提高这类企业的技术含量。
  李宣海、严胜雄、沃伟东……代表们的意见各有侧重。逐步形成一整套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带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继续完善科技创新、创业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的机制,以改革思路建立合理、规范、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会宣传,“科教兴市”战略必将继续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一致行动。

  【民情篇】

  就业:民生之本

  群众利益无小事。市政府工作报告以较大篇幅侧重通报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等涉及民生根本的重点工作,市政府执政为民的务实精神赢得代表们的交口称赞。
  年初人代会明确今年促进就业的目标为:新增40万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从目前完成的情况来看,任务依然艰巨。张济顺等代表指出,上半年本市实际净增岗位仅4万个,而高校扩大招生、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等因素都给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待业人群呈现低龄化趋势,实际未登记无业人员数量很大,政府必须对此高度重视。
  进一步完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完善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体系,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发展职业培训,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鼓励各类企业多种方式吸纳就业——这是代表们开出的促进就业良方,代表们还从多种角度提出具体的意见建议。
  孙卫国等代表提出,区县政府应深挖潜力,提高就业安置率;另一方面,可通过发展多元产业、适度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来解决就业。张新生代表建议进一步明确企业职工下岗分流的标准,规范企业改制行为,改变无序减员的状况,避免大批人员集中下岗。叶志康、程光等代表说,对于无业和失业人员的情况政府有关部门要掌握准确数据,分清不同类别,区别对待。吴士良代表说,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乃至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竞争意识、吃苦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不少代表认为就业问题在各年龄段、多种社会群体中普遍存在,政府应对中年人、农民等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妥善处理保障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之间的关系,在增强就业动力的同时,努力提高困难群体的收入水平。

  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后顾之忧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上海已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下一步完善上海社会保障体系总的方向是逐步完善“城保”,创造条件逐步推出“农保”,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抓紧推行“镇保”。
  建立灵活的、低平台、广覆盖的“镇保”基本框架是本次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代表们呼吁以推进“镇保”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郊区农民的负担,尽可能减少市民和郊区农民的后顾之忧。政府既要保障市民的基本生活,但也不能无限扩大保障面;既要扶持弱势群体,又要防止不劳而获的情况发生。一些代表指出,“镇保”在近郊实施情况尚可,但在远郊还存在很大问题。有的代表还建议以商业保险作“镇保”的补充形式。

  住房消费:让老百姓受惠

  通过宏观引导、市场调节、梯度消费和实施廉租房制度等,逐步改善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条件,真正让普通群众在城市建设和旧区改造中受惠。对老百姓改善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的急切心情,代表们感同身受,在评议市政府工作报告时,他们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建议。
  何金娣等代表说,廉租房建设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市政府不但要考虑周全,更要落到实处。许多廉租房地处偏远,交通、市政配套等应统筹兼顾。有的代表提出,政府收取土地使用权转让金时可分批收取,在一定程度上平抑房价。沈文弟等代表建议政府在对郊区土地进行招投标转让时,对投标房产商所造商品房价格有所限制。李贵庆等代表希望有关部门全面正确地判断上海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对未来房地产的发展空间加强调查研究,制定与市场规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建议土地供应量略大于房屋供应量,房屋供应量略大于社会需求量。
  市区动拆迁中存在的矛盾也引起代表的关注。代表们建议政府根据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时,积极调整动迁政策,注意在政策中对弱势群体作适当倾斜,并进一步增强动迁政策的透明度。建议适度干预过快增长的房价,适当控制动迁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建议在内、外环线间交通便利的地方,多造些中价房,切实解决动迁房源不足的问题。在动拆迁工作中要注意维护私权、规范公权,对现存的某些制度方面的问题、部分工作人员不遵守法定程序等,市政府应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构筑城市公共卫生体系,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关注民生,关注城市新一轮发展的重大问题,代表们的踊跃发言中蕴蓄了让上海未来更美好的希望。



 
       作者:费文群  
 
[关闭窗口] [回到首页]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