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海发展就是靠人才,从历史上看,回国人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是很大的。上海人均GDP从5000美元到7500美元的跨越式发展,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创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了解新情况、新特点,提出新举措,大力营造有利于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环境。政府各有关部门根据上海的实际,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留学人员来沪创业的政策,有的政策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是可行的,我们要通过调研,待时机成熟,把各方面政策进行整合,制定出符合上海实际、有地方特点的地方性法规,这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伦贤在不久前视察漕河泾留学人员创业园区时的一段重要讲话。
海外归来的留学人员,被称为“海归派”,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他们了解国际惯例和国际市场的前沿信息,与国外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掌握世界先进知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些优势使海归企业具有典型的国际化特征和技术先进性的特点。关注和帮助海归人员与企业的发展,为他们创造条件,引导他们把自身优势尽快转化为实际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对加快上海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增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力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几年来,一批又一批海外学子怀着创业的抱负,正从世界各地走回上海。今年以来,落沪的海归企业平均日增1至2家。目前,到沪工作、创业的留学人员已达3.2万人,他们中90%以上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其中30%有海外企业中层以上管理工作经验。到今年6月,来沪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已有2229家,占全国海归企业的半壁江山,投资总额超过3.52亿美元。其中,生产类企业占26%,咨询类企业占65%,国际贸易类企业占9%。从事信息产业的企业有245家,约占全市IT产业的四分之一;从事生物医药的企业有60余家,从事新材料研发的有30余家。已有78家企业被市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市先后建立了张江、嘉定、漕河泾、虹桥临空等七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区,有40%的海归企业注册在园区中。到2002年底,在张江园区注册的海归企业已有315家;嘉定园区吸引了270家海归企业,并以“民营”为特色,居全国同类园区的前列,去年,该园区的总利润达7000万元人民币,今年,他们又新建一家科技企业,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超过一亿元。张江、嘉定两个园区已被评为国家级留学人员示范园区。漕河泾留学人员园区坚持以优良服务树品牌为留学人员创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如留美学者高汉中1997年来漕河泾创办了上海龙林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当初注册资金为20万美金,在园区的帮助下,他自主开发了世界领先水平的宽带网络工程“媒体网”,使企业飞速发展,如今企业总资产已超过10亿人民币。
留学人员企业创新能力强,开发出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动了上海科技的发展,上海留学人员企业群体,已成为上海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新的增长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从80年代末,上海市委、市政府就十分重视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沪工作,为鼓励留学人员来沪创业,不断进行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努力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989年6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回国留学人员安置工作的意见》;1992年10月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制订了《上海市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的若干规定》;1993年市人事局与有关部门联合制订了《关于出国留学人员来上海投资兴办企业的有关规定》;1997年市政府又制订了《上海市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若干规定》;2002年5月市人事局与有关部门联合制订了《上海市海外留学人员来沪创办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资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一年来,共资助了46家留学人员企业;2002年6月市政府又出台了《上海市居住证》制度;2003年3月,市人事局与有关部门联合制订了《关于加强出国留学人员投资企业规范管理的通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本市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沪创业和为其服务的政策框架已基本形成,留学人员有了较好的政策环境,这有助于坚定他们在沪继续创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此外,市有关部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1999年,市人事局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首创了留学人员申办企业“一条龙”服务,由于做到了政务公开,程序简化,使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受到留学人员的欢迎和好评。今年,市人事局与教育部门在静安区开办了“回国留学人员子女定点试点班”,保证教育质量,以满足留学人员子女升学的需求。市人事局还开设了政务服务网站21世纪人才网和海外人才网,扩大宣传力度和服务功能。去年,举办了两期“上海市留学人员专题学习班”,共有53人参加,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上海,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三)
海归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取得骄人的业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不少隐忧,有相当部分海归企业的创业不那么顺利。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在全市近2000家海归企业中,盈利的不足25%,有30%的企业处于初创的种子期阶段或者实验室阶段,65%处于创立阶段,只有5%的企业进入成熟期。因此,大部分海归企业处于前期投入期或者亏损期。
根据调查和了解,目前吸引留学人员来沪创业和推动海归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缺乏统一的吸引海外人才来沪创业的地方性法规的保障。虽然,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已制定了不少政策、规定,但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沪创业的地方性法规,仅靠现有的一些政策是很不够的。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14个省市的政府先后出台了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规章,只有厦门市人大于2002年4月制定了《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工作规定》。1998年,在上海市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有代表曾提出制定鼓励留学人员创业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议案,因当时条件尚不成熟,没有列入立法计划。这些年来,情况有了很大变化,留学人员和有关部门要求尽快制定相应法规的呼声越来越高。前不久,吴邦国委员长在上海座谈时指出,过去我们党主要是靠政策执政,现在实行依法治国,就不仅是靠政策,还要有法,要把政策和法律结合起来,向既依靠政策,又依靠法律,并且主要依靠法律执政转变。引进海外人才的工作已有多年,应当考虑将制定相关法规的工作提上议事日程。第二、融资困难。据调查,在海归人员中,有43.4%的人认为回国后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资金”。国内申请风险投资基金的门槛高,手续繁琐,成功率低。如要求企业有5年以上的生产经营资历等。某创业园区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反映,融资难是当前阻碍海归企业发展的最大的因素。虽然许多海归人员在其领域内掌握世界最新的技术,但由于上海融资机制相对滞后,他们创业所需要的资金很难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得到满足。没有资金,再好的项目也孵化不出“金鸡”来。因此把项目的开发、转化为成果推向市场,资金问题显得特别突出。政府虽然也设立了一些杠杆性基金,但杯水车薪,根本不能解决问题。第三、政策不一,各自为政。现在,还存在政策的透明度不高,有政策而不作为、不认真执行的问题。有的优惠政策难以兑现,不少海归企业尚未赢利就要应付工商部门的年检;有的企业因注册身份是外资需付出更多的费用有的企业虽然在创办初期享受″两免三减″的优惠政策但产品开发远不是两、三年内出成效的。因此资金紧负担重使他们一直为工商的各种年检、税收而苦恼。有的区政府有关部门在海归企业要落户时,十分热情,承诺种种优惠政策,当企业投入生产后,往往许多承诺不能兑现,甚至连规定企业税收先征后返的政策也只征不返了。这些部门思想观念上存在以局部利益、部门利益、眼前利益为重,而对引进海外人才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的问题。第四、有少数留学人员还存在办企业“靠政府”的旧观念。“海归派”大多数是技术型专业人才,往往缺乏经营管理经验,不擅长资金运作和市场营销,据专业人士分析,海归人员涉足的高新技术与发达国家已没有大的差距,但其管理经验、市场意识等缺陷导致了企业发展滞后。
因此,上海要切实做好海外人才的引进工作,待条件成熟时,尽快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以保障海外留学人员来沪创业和发展,进一步营造利于留学人员创业的良好环境,发挥海外人才资源宝库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