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410期)
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编 2006年3月27日 〔工作动态〕
市文明办、解放日报联合召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 〔工作动态〕 市文明办、解放日报联合召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在全社会引起了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3月17日,市文明办与解放日报联合召开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座谈会。会上,理论工作者、精神文明建设实际工作者和来自不同岗位的劳模、先进、十佳好事代表纷纷发言。一致认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凝结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又突出揭示了新历史条件下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提出要以“八荣八耻”作为提升上海市民素质、推进上海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针,要以迎世博为主要抓手,重要实践,做知礼明耻的上海人,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余源培认为,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成就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必须重视,其中之一就是社会风气不正。我们应当认清重视“荣辱观”建设的现实针对性。同时,需要提高对“荣辱观”在社会道德中重要地位的认识。总书记就是抓住了社会道德建设的要害,旨在倡导和弘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陈卫平认为,“八荣八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提供了价值导向,更在于把思想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联系起来,实现中国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互补优化,市妇联副主席张静提出,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社会应该理直气壮地倡导“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林泉璋表示,“可爱的上海人”应该是有修养、知礼明耻的。新区将在全区深化两项主题活动,即“垃圾不落地、家园更美丽”主题实践活动和弘扬“志愿者让人生更精彩、志愿服务让社会更和谐”的浦东志愿者精神。杨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于秀芬表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重在实践。今年,该区将继续开展以“文明礼仪,让城区更温馨”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把学习培训文明礼仪知识同生活工作中践行礼仪规范紧密结合,通过行为强化促进内在自律。卢湾区委宣传队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蒋锡明认为,贯彻总书记“八荣八耻”讲话精神,我们要立足长远、着眼当前,不能急于求成,要扎实稳妥从具体的细节行为抓起,特别要关注重点人群、重点对象。要把新上海人纳入工作视野主动给予关心;要运用寓教于乐的方法,让未成年人在愉悦中培育道德意识。 来自曹杨中学的市特级教师、校长王志刚认为,深刻认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有着重大意义。我们要以贯彻“八荣八耻”为抓手,改进学校的社会实践教育,改进学校的德育教育,使学生知荣而为,知耻而不为,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优秀的大写的“人”。上海市大学优秀辅导员复旦大学的包涵谈到,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去的一些活动中虽然有荣辱观价值观的教育,但是不是这样旗帜鲜明。“八荣八耻”的提出,一方面让我们有机会对学生荣辱观的教育得以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契机,使我们有针对性地全面开展荣辱观教育。 市民巡访团团长任德呈表示,总书记的话切中时弊,抓准要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实践性,提高市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任重道远。我们巡访团团员一定带好头,在当好巡访员、信息员、宣传员、监督员的同时,还要当好“八荣八耻”的示范员。 座谈会上,全国劳模杨怀远、李斌,上海精神文明十佳好事代表陈纪文等结合自己几十年做好事的道德实践,畅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解放日报党委书记、总编辑裘新指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着东西文化的激荡,面临着非主流价值观的挑战,因此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非常复杂,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任重道远。在这种情况下,党报必须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什么是应该坚持的,什么是应该弘扬的,什么是应该拒绝的,什么是应该摒弃的,从而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市文明办副主任陈振民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上海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把标杆,为迎世博,加强城市“软件”建设注入重要而具体的内容。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培育社会公德养成机制,推进新一轮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级文明办要不断创新,十分重视社会公德养成机制的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公德的教育机制、修养机制、创建机制、示范机制和评价机制。
(市文明办综合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