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代称五花八门,简称有“沪”、“申”、“海”等,别称有“沪渎”、“沪海”、“沪江”、“沪滨”、“沪上”、“淞滨”、“淞南”、“淞沪”、“黄浦”、“歇浦”、“春江”、“申江”、“春申”、“海上”等,古称有“云间”、“华亭”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今上海地区的松江(今苏州河)下游近海口一段被称为“沪渎”或“沪海”。“沪”(本作“扈”,后加“氵”成“??”,今简作“沪”)是一种捕鱼工具,“渎”则指独流入海的开阔江河。上海地区河道纵横,水产丰富,渔民们用绳子编成网眼系在竹栅上,张开后插入河边浅滩,鱼、虾、蟹、鳖潮涨时游进“沪”内,潮退时则被“沪”挡住。这种原始的捕鱼工具在今上海郊区仍能经常见到(今称“簖”)。后来人们就称上海为“沪渎”、“沪海”、“沪上”、“沪”等。
元朝初年,今上海地区置华亭府(治今松江区松江镇),不久改称“松江府”。明朝初年,为避免地名与河名混用,于是就把“松江”改称为“淞江”,又因为淞江地处吴地,所以称为“吴淞江”(即今苏州河),简称“淞”;而上海县城厢一带(今属黄浦区)因地处吴淞江以南,于是就被称为“淞南”。后来人们就称上海为“淞滨”、“淞南”、“淞沪”等。
相传战国时楚国令尹、春申君黄歇曾在今上海地区率领百姓开凿东江(后淤塞)的支流(今黄浦江),这条河因此被称为“黄歇河”、“黄浦”、“歇浦”、“春申江”、“春江”、“申江”等(这个传说完全是出于附会)。后来人们就称上海为“黄浦”、“歇浦”、“春江”、“申江”、“春申”、“申”等。
北宋初年,设上海务(征收酒税的机构),“上海”这个地名因该务址在松江的支流上海浦(后并入黄浦江)西侧(今黄浦区老城厢)而得名,后来人们就称上海为“海上”、“海”等。
西晋初年,文学家陆云对人自称“云间陆士龙”。陆云家士龙,吴郡吴县华亭(今松江区松江镇西)人,“云间”取“云从龙”之义,从此成为华亭的别称。后来人们就称华亭县(今松江区)、松江府,即今上海地区为“云间”,今已较少使用。东汉末年,孙吴名将陆逊因破蜀将关羽有功,被封华亭侯。唐朝中期,今上海地区建县,以“华亭”命名,元朝初年升为松江府。后来人们就称松江府,即今上海地区为“华亭”,今已较少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