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当天,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告成立。次日成立第一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并举行接管国民党史市政府仪式。这一天被定为上海市解放纪念日。
解放初期,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的是一个烂摊子,一万两千多家工厂中能维持开工的不足四千家。人民政府领导全体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全力恢复面临崩溃的国民经济。22
1950年春季之后,在北方基建形成的投资购买力、抗美援朝形成的军需购买力和土改后形成的农村购买力的推动下,上海经济形势开始有了好转。到1952年上海基本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1953年起,上海进入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上海全面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红,到1956年上海郊县共设高级农业合作社两千多个,手工业全部实现合作化,私营工商业全部公私合营,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上海人民执行中央“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指导方针,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是年提前一年完成“一五”计划。到1957年,上海工业总产值126.3亿元,超额完成“一五”计划规定指标的17.8%。
1958年,上海人民贯彻中央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以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热情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取得了生产建设和科技进步的许多新成果。但由于当时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存在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上海开展了三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上海国民经济主要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受到巨大影响。1961年起上海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3年,上海的国民经济已趋于好转,1965年完成调整任务。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以后几个五年计划中,上海新建和扩建了数以千计的大中型企业,并多次进行了工业机构的改组和调整。上海国民经济,特别是上海工业在全国的地位和对全国的贡献与日俱增。
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打乱了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1967年1月,上海“造反”组织夺取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权力,造成严重的社会动乱。“文革”十年使上海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挫折,各项事业遭到严重摧残,给上海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的叛乱阴谋,结束了“文革”十年内乱,上海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从1949年解放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30年时间里,上海人民历经艰难曲折,努力进取,使上海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产值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