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来蓝图
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到2010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框架。
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核心是创新,关键在人才。
建设“四个体系”:基本建立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相适应的新型产业体系,以“三港两网”为骨架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事业体系,与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创新体系。
提升“四个化”水平:要以国际化大都市为参照,通过国际化带动市场化、信息化和法治化建设;要以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通过深化改革为发展提供持久动力;要以全面信息化作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现后发赶超;要借鉴和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和惯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
增强“四个力”: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经济主导竞争力、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上海的国际竞争力。
二.未来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今后,上海将按照长期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和长期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要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上海将积极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支持和鼓励各类要素资源、资产向优势产业集聚;稳定发展均势产业,保持和扩大均势产业的市场份额和就业规模;坚决淘汰劣势产业,特别是高污染、高能耗、工艺落后的企业。到2007年,上海将基本建立适应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的新型产业体系。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进一步繁荣货币、证券、外汇、保险等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形成各类金融机构集聚效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依托海港、空港、信息港,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促进上海尽快成为现代物流业的重要基地;加快会展设施建设,办好国际国内会展项目,促进会展业快速发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都市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业竞争力;加快发展以知识要素、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中介组织,完善中介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商业布局结构和经营业态调整集聚、辐射能力。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包括: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造船、成套设备、生物医药等行业,提高上海制造业能级;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抓大项目、大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微电子、汽车、钢铁、分甘共苦、船舶、装备等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继续推进工业布局调整,引导工业项目向国家级开发区和市级工业园区集中。
三.“科教兴市”主战略总体思路
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步伐,上海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深入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教兴市主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立以人才高地为支撑的城市创新体系,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创新基地、知识扩散中心,在若干关键技术和战略产业领域的竞争力牌国内外前列,研发(R&D)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平均水平;牢固确立各种所有制创新主体的地位,基本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格局,主导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学科、科技研发互动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信息化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地;基本建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每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平均水平,成为国际化创新人才的聚集地和国内外人才配置的中心城市;基本建成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技术、信息、环境等公共服务平台,成为研发创新公共设施完善、成果转化孵化便捷、创新创业环境适宜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四.未来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发展目标
1.未来教育发展目标
到2010年上海教育改革与发展总的目标是:率先其实实现教育现代化。主要标志是:建立以开放多样、高标准高质量为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受教育者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青少年深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现代化水准;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结构。到2010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5%,全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
2.未来文化发展目标
到2010年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协调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重点做好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和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建设,以及高标准的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人文环境塑造。
到2010年,在全市建成一批适应演出市场需求,具有专业演出特色,有集聚效应的学艺“街”、“圈”、“带”,包括由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逸夫舞台、上海人民大舞台等组成的“人民广场演艺聚集圈”;由美琪大剧院、艺海剧场、云峰剧院、商城剧院等剧场组成的“静安演艺圈”;由话剧中心大小剧场、戏剧实验剧场及小剧场、儿童艺术剧场、永乐宫小剧场等逐渐发展形成的“华山戏剧大道”;由兰心剧场、贺绿汀音乐厅、宛平剧院改造形成的特色艺术剧场;由东方艺术中心、世博会新建剧场、北外滩新剧场诸国内新建剧场组成的上海新一代剧场等。
到2010年,将加快建设一批与现代化大都市功能相适应的重大功能性,包括文化广场、上海历史博物馆、现代艺术馆,上海图书馆二期、大世界修缮、上海佘山影视基地等。同时,推进建设“百个社区公共文化中心”,为市民提供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社区教育等公益性服务。
3.未来卫生发展目标
到2010年建成亚洲一流的医疗中心城市。
4.未来体育发展目标
到2010年建设亚洲一流的体育中心城市。
五.服务全国
1.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上海将按照突出特色、优势互补、密切合作、黄同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市场、企业三个层面的机制建设,推动三省市在区域交通体系建设、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区域旅游合作、区域人才合作等方面的合作,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联动发展、共内繁荣。
2.参与西部开发。上海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和各项政策,大力拓展合作领域,实现上海与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互补,形成上海与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互动格局。
3.积极支持参与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参与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既是贯彻落实中央战略决策,也是上海扩大发展空间的机遇。上海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东北地区实际,力争在合作上有实质性突破。
4.对口支援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上海将继续认真做好云南、西藏、新疆、三峡库区四个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扩大协作规模,提高对口支援工作的水平,重点要围绕推进扶贫开发、加强经济协作和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三个方面开展。今后,将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加强上海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扩大对内开放的政策体系和实施细则,加强与各地全方位的合作交流。5.招商引资和市外投资。上海将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加强上海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扩大对内开放的政策体系和实施细则,加强与各地全方位的合作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