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存在于家庭之中的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原则和规范,就是家庭道德。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家庭道德,是以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志同道合、平等相亲为根本特点的,因此又可称为家庭美德。
一.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重要规范。
首先,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老年人曾经过社会作出过贡献,又为抚养和教育子女操劳终身。因此,当他们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时,应该得到社会、子女和家庭成员的尊敬、关心和照顾。尊敬和孝顺老人要注意:第一,要了解老人的特点,如自尊感格外强、孤独感突出、怀旧感明显、退化感出现、反童现象产生等。这就要求做晚辈的要多与老人交流、沟通,多关心他们感情上的需求,尽是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意见,体贴、安慰他们,引导他们开展有意义的社交活动,劝导他们从事一些情趣高雅、有益健康的活动。第二,要依照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翔和照顾。要坚决反对嫌弃老人、虐待老人的行为。
其次,抚育子女,培养成才。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爱护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帮助他们成才。在家庭中,父母要教养好子女。应该注意:第一,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文明家长,给子女在学习、生活和品德养成方面带个好头。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也是子女最直接、最经常、最重要的教育者。父母的素质品行如何,直接决定着子女的素质品行。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不断培养和完善自己的素质品行,克服不良习惯,给孩子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第二,不娇不宠,适度关心。父母疼爱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要注意“度”,过分的疼爱就会变成“溺爱”。如果一味娇惯宠爱子女,对其错误或不良行为姑息迁就,对子女的自由藉甚至胡作非为不严加管教,就会使子女养成“娇、懒、独、贪”的毛病,创造性、怎么、脆弱,怕失败,怕挫折,缺乏自食其力的能力。这些不良的心理素质,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成长,“爱”就成了“害”。第三,管教结合,德智并重。对子女既要管,又要教;既要告诉他不能做什么,又要教育他该做什么及怎么做。同时,不能只关心子女对知识的掌握和功课的学习,还要重视对子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劳动态度和自信心、进取心的培养。
再次,必须反对虐待、遗弃老人和儿童的不道德行为。我国宪法规定:“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老人、妇女和儿童是社会的弱者,全社会需要给予他们以特别的照顾。因此,对于侵犯老人、儿童合法权益,违背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人,必须予以批评教育,使他们尽快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对于违反社会主义法律的人,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是、文化和社会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履行同等的义务。男女平等不仅包括夫妻之间,而且包括子女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以及父系和母系亲属不同性别之间,均应有平等的权利。男女平等是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重要规范。
要实现男女平等,首先,每个公民在思想上要改变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意识,树立男女平等、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其实,尊重和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反对歧视和迫害妇女的恶劣行径。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妇女的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益、劳动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益、婚姻家庭权利均作了细则规定。我们应该知法、懂法、用好法,以法律为武器同各种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现象作斗争。第三,家庭中既要反对“大男子主义”,也不赞成“夫人专政”或“妻管严”。一个家庭是否团结、和睦、最重要的是男女双方在处理思想、经济、子女教育、家庭事务等方面,是否有真正平等的权利,是否互相尊重对方的权利,双方能否各尽自己的家庭义务,能否互敬、互信、互助、互谅。所以,男女双方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彼此谦让,平等地求得问题的妥善解决,以实现家庭的美满幸福。第四,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尊重妇女,妇女更应自尊。广大女性公民应以自身的品德、价格修养、知识文化内涵、敬业奉献精神和巾帼建功的业绩赢得社会的尊重。
三.夫妻和睦
夫妻是家庭关系中的核心,夫妻和睦、志同道合,是维护整个家庭的关键,也是家庭中第一位的美德。
夫妻和睦的主要经验有两条:第一,夫妻之间平等、互助。夫妻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平等的,不存在谁侍候谁、谁主宰谁的问题,只有摆正这个关系,克服“男尊女卑”或“妻管严”两种货币,才能做到互帮互助。例如,夫妻双方都应承担家务,都要教育子女,对家中的事要先商量、先沟通之后再作决定等。许多家庭夫妻不合,实际上都是由一些“小事情”引起的,例如一方很少做家务或根本不做家务,或者一方在事上很少与另一方沟通等。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夫妻双方都要耐心细致,有平等互助精神。第二,夫妻之间应该互爱,关使爱情不断得到更新。夫妻之间的感情,是维系现代家庭的灵魂和基础,是婚姻美满幸福的必要条件。所以,夫妻双方应学会在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培养感情,彼此关怀、体贴,学会宽容、谅解对方。第三,夫妻之间不仅要注意培养、保持爱情,还要注意使爱情不断更新,即更亲爱情的内容,提高夫妻生活的质量。更新爱情的内容,就是要经常寻找夫妻都感兴趣、都愿为之努力的共同点,使两人有共同的生活目标,使家庭生活生动、活跃起来,充满省略和乐趣。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婚姻的平淡,枯燥、乏味,导致“婚姻危机”的情况也就很难出现了。
四.勤俭持家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即勤俭持家。勤劳是指不要懒惰,要努力劳作,尽力多做事。多做事必然很辛苦,勤劳就包括了不怕辛苦在内。节俭是对消费要加以合理地节制,不要浪费,不要奢侈。把勤俭节约引入家庭生活,就是勤俭持家,这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家庭美德之一,今天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要发扬它。
勤俭持家就是要从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包括节水、节电、节省煤气、粮食和不浪费瓜果蔬菜。平时精打细算,量入为出,使家庭开支按排井井有条,取用有度。
勤俭持家就要倡导文明的消费观。包括:第一,不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盲目地进行攀比,势必会引起盲目的高消费,“别人家有进口彩电,我家也得有”;“别人家有汽车,我家也得买”。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消费,必然打乱家庭的开支计划,造成“赤字”。第二,适当增加精神消费的比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物质条件得到满足之后,就应该及时地调整消费策略,把精神消费提到重要地位。如出去旅游度假,购买书籍。单纯考虑物质上的满足容易引起精神上的空虚。总而言之,在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前提下,保证“把钱用在刀刃上”,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消费法则。
五.邻里团结
邻里之间是一种地缘关系,既无血缘关系,又无法定关系,但朝夕相处,所以必须注意邻里团结。要做到邻里团结并不难,主要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主动关心、帮助邻居。在与邻居相处中,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中国人,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之道,是不符合社会主义邻里道德要求的。第二,相互谅解,礼让等邻。邻里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一些摩擦和矛盾是难免的,要调节这些矛盾就要互谅互让,无理要认错,有理要让人,那种蛮横无视、各不相让的态度是不对的。第三,为邻居着想,不干扰邻居的正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家庭琐事往往和左邻右舍相联系,这就要以邻为友,处处为邻居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