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9天会期最后一天,无论是在主会场上海影城,还是大光明影院等各大展映影院,往来不息的观众人流、人气爆棚的展映影厅,令人不由感慨,这也许就是对一年一度世界电影盛会的最好认证和最高肯定。
经过20年发展,上海国际电影节释放文化推广、产业集聚和经济带动功能,呈现并鼓励多元文化艺术特色,在专业架构、活动规模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迅速提升,被业内誉为全球成长最快的国际电影节。在中国电影产业持续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本届上海电影节无论报名影片、市场招展、创投项目,还是出席红地毯、电影论坛的明星与嘉宾,以及前来报道电影节的媒体数量都再次刷新电影节创办以来的纪录。
选择上海,选择电影的未来
开幕夜,90分钟400多位中外影人踏上“亚洲第一红毯”;昨晚,基努·里维斯、路易斯·莱特里尔等国际影人再为闭幕红毯增彩。今年电影节期间,国际大牌影星、海外重磅影片登场密度堪称历届之最。发挥助推华语电影走向国际、海外电影迈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推广功能,上海越来越成为展示海内外最新作品的重要窗口和舞台。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而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选择上海,我有充分的理由。”作为国际影坛炙手可热的新一代导演,汤姆·霍伯把自己担任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的“第一次”献给了上海。
强大的金爵奖评委阵容背后是上海国际电影节20年来以专业选片机制,吸引名片、名导参赛,在专业性、艺术性与权威性三方面累积的口碑。“选择上海是选择电影的未来,以上海冠名的国际电影节一定会越来越重要。”汤姆·霍伯说。
开拓创新,拥抱电影的未来
16日上午,和平影都,本届电影节国际影展IMAX单元开幕式上,IMAX大中华区CEO陈建德赞赏:这一全球电影节中首次以技术平台为依据开辟的展映单元,显示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造力与远见。同日,长风公园,数字交互式电影展上,市民钻进“充气蚕茧”影厅,按动座位触摸板上的按键就可体验“第三代电影”的神奇互动。敏锐把握产业发展与新媒体的最新关系,上海国际电影节连年创新,为电影业寻找新力量、发现新观众、拓展新疆域。
创新,更在于用新技术传承经典电影的魅力。《丽人行》《乌鸦与麻雀》两部经典影片拷贝修复历时1年,在本届电影节呈现;去年成功修复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字街头》《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应观众要求,在大银幕上重焕光彩。上海是国际首个自觉承担修复拷贝、推动文化传承的电影节,“修复后的影片里,黄宗英的每一个笑容都照亮了大光明的整个大厅”,《丽人行》放映后,有影迷这样动情感慨。
打造平台,托举电影的未来
“感谢上海国际电影节创造的平台,不仅国内同行济济一堂,和国际业界人士的沟通更是机会难得。”《画皮》制片人庞洪对记者表示。每年电影节是商谈合作、诞生未来电影项目的生意场,也是碰撞思想、思考未来电影方向的好平台。创办于2004年的电影论坛自觉对焦中国电影,会聚世界业界精英。
今年电影论坛还首度与承担戛纳电影节相关业务的国际公司温斯顿·贝克尔合作,华美银行执行副总裁班内特·庞泽尔、美迈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斯蒂芬·沙夫、高盛集团副总裁斯蒂芬·斯蒂茨等与电影业合作密切的国际金融、投资、法务界高端人士的莅会分享,为迈入资本时代的中国电影提供了有益参考。
通过以营销为重的交易市场、以孵化为主的项目市场和以观念引领的电影论坛,上海国际电影节搭建起了解中国电影产业核心、对话中国电影重要人物、找到进入中国市场钥匙的产业平台。
重视观众,培育电影的未来
“知道我今天遇见谁了吗?《神圣车行》导演列奥·卡拉克斯!看他打不到车,我就把他捎到了城隍庙。”影迷论坛里,9天中,发生在电影观众与电影人之间的趣闻分享,令人赞叹这座电影之城的“神奇”和浓浓人情味。9天中,上海26家影院35个厅展映300多部中外影片,放映场次800多场,观影达30多万人次,平均上座率达八成以上,各种专题影展活动及主创见面会100多场。培养懂得电影艺术的观众,才能把观众拉回到电影文化市场来。国际影展受到的欢迎显示了电影节培养多元观影系统的成效,观众的视野拓宽了,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铺开了更宽的路。
就在电影节期间,今年中国电影票房已迈过100亿元大关,筹备多年的上海电影博物馆也在众所期待中揭开面纱,日后将成为艺术电影放映定点影院。7月1日起,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将正式运营。商业与艺术,是电影产业不可缺少的两翼。观众期待,好市场与好作品的互动,将带来“不落幕”的电影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