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打造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防控干预网

2018-7-5 08:40   来源:东方网    

    许多人第一次来到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时,免不了会赞叹一句:“这儿真像一座大花园!”毗邻上海大虹桥商务核心区,坐落于临空经济园区之南的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几幢小楼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里,中心还有花园长廊。“谁说精神卫生中心就是压抑的?”院长沈颉说,“我们希望大众不要有抵触情绪,哪怕是一草一木,都能尽量缓解紧张心情。”

    当生理健康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时,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大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分别达4.98%和3.59%。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65岁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达5.56%,远高于30年前调研的4.6%。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女性围产期抑郁等心理疾病与障碍离大众“并不遥远”,但因顾忌、误解与恐惧,“讳疾忌医”的情况仍不少见。如今,这家区域精神卫生中心,正在努力改变这一切。

    携手社区:走近脆弱老年抑郁群体

    63岁的邬阿婆通过及时用药治疗和心理治疗,成功走出抑郁。一年前,她开始出现胸闷、心慌症状,夜里睡觉常有濒死感。“想着自己年纪大了,可能是心脏疾病,可在好几家三甲医院都做了检查,什么都查不出来。”这样的症状反复一年后,邬阿婆几乎崩溃,开始喜怒无常、持续大哭,甚至割腕自尽,这才被家人送至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经门诊抑郁、焦虑量表检测显示,阿婆病情已达重度。

    老年四科主任沙蓉说,目前老年群体最常见的三大精神疾病分别为认知功能障碍(如老年性痴呆等)、老年期抑郁症与老年期焦虑症。“近年来的科普宣传让大众对老年痴呆或许有些了解,但抑郁、焦虑较为隐秘,目前从全球角度来看,大多数老年抑郁患者都尚未得到及时发现与诊疗。”

    今年初,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开展“包干制”工作:以科室病房为单位,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分别对应长宁区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科承担5个街道的任务。“老年人退休后与社会脱节、子女离家后的空巢独居、对疾病衰老的恐惧等都需要社会更多关爱与疏导。”老年三科主任李婷介绍,中心联手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每月一次的科普讲座与培训,为辖区内重点人群提供筛查诊疗等服务。

    “一家医疗机构力量有限。”李婷建议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增加“记忆档案”等心理疾病管理内容,“下一步,若能将老年期痴呆、抑郁焦虑等评估量表整合,将更有利于早期发现、及时干预。”

    携手家庭: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

    不仅老年人群,近年院内儿童精神科门诊量成倍增加。学习障碍、睡眠障碍、多动症、游戏成瘾等,是青少年中最多发的心理问题。

    2012年起,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与区内5所中小学建立联动机制。11岁的小蒋原本活泼好学,是班上的尖子生,突然一天晚饭后,她告诉父母不想出门散步,觉得“有人跟踪我”,之后每况愈下,说什么都不肯上学。根据其一系列症状,长宁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季卫东诊断:小蒋患上儿童期精神障碍。

    一场后现代心理治疗对话就此展开,医生、护士、老师、父母与孩子围成一圈进行开放式对话。到了第三次,小蒋终于敞开心扉:“我以前很自信,但随着学业压力越来越大,我开始迷茫。更让我没有安全感的是,我发现爸爸妈妈的感情好像出现了问题……”

    在师生关系与亲子关系中,青少年始终是弱势一方。季卫东说:“孩子心理弹性的培养与社会、家庭密不可分,尤其是家长的忽视或过分关注都是一种心理虐待。如果说老人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要以社区为抓手,那么青少年则需以家庭为主要抓手,社区、学校作为中间环节,可配合家庭进行发现、干预与转诊。”

    目前,我国儿童精神科医生不足400名,与之相匹配的社工、心理咨询师与社会公益组织更稀缺。季卫东呼吁,国家层面应尽快制定专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控政策,“在全面摸底调研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干预和预防。”

    走出医院:对话情绪亚健康人群

    “大众可以坦然说出自己的躯体疾病,却对心理疾病难以启齿。敞开心扉才能真正让心灵安宁。”长宁区疾控精神卫生分中心医生张骁瑾直言,抑郁症和抑郁情绪不能画等号,大众偶尔出现的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短暂失眠等是正常情况,“这些冗余的情绪信息需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被尽快删除。”

    事实上,受制于对精神疾病的固化观念,人们往往对“精神健康”心怀畏惧。近年来长宁精卫中心紧紧围绕“以文化心”的内核,以艺术沙龙、文化论坛、团体心理体验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工作日的午休闲暇、周末的晚间时分,将受邀的书画家、音乐家、旅行家等作为文化导入者,敞开胸怀与参与者分享经历感想,“探索人文心理多种可能的呈现,真正回归到人和过程本身”,趋近达到不断觉察、理解、认同和接纳“精神卫生”的目的。

    在张骁瑾看来,“医院”以及“精神疾病”的标签容易让想寻求帮助者望而却步。情绪亚健康人群的心理保健应该在医疗机构之外,在离日常生活更近的地方。

    2012年起,长宁精卫采用较为成熟的差异化培育、孵化心理健康社会组织的模式,通过开展健康宣教、团体辅导、快闪、拓展活动、心理体验等活动,让多元化心理健康服务逐步走进楼宇、社区和家庭。正如长宁区华阳街道培育孵化“归去桃花源”心理辅导中心,这一社会组织如今已深入白领办公楼,成为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医疗资源的补充之一。从最小的社会单元家庭到全社会,长宁精神卫生中心希望能打造一张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防控干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