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寺街道党工委成立首家党员服务点开创“楼宇党建”模式

2018-7-6 08:09   来源:东方网    

    2002年,静安寺街道党工委在中华企业大厦正式成立了上海首家商务楼宇党员服务点,开创了“楼宇党建”这一创新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99年上海各类新经济组织达13万多家,从业人员超过百万;2000年,非公经济在GDP中比重占到28.6%。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新”组织存在大量党建工作的“空白点”。以商务楼集中的静安寺街道为例,2002年,其辖区就集聚了28幢商务楼、472家外企与民企。当时,这些企业多数未建党组织,党员员工普遍感觉缺少归属感。不敢亮党员身份、“口袋党员”的情况比比皆是,有的党员甚至萌生了脱离党组织的念头,这些商务楼内积极上进的优秀青年想要入党,也找不到“门”。

    面对严峻的形势,静安寺街道党工委经过调研排摸后认为:要高度重视商务楼的党员,商务楼的党建必须搞好,“两新”党建有效覆盖,可以从对党员个体的关爱和需求起步。2002年4月10日,街道党工委组织了一场关于新经济组织党建话题的大讨论。时任静安寺街道综合党委副书记王长燕还记得,当时有楼宇党员提出建议,应当尽快创造条件组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使楼宇党员真正能够找到组织。

    当年5月26日,全市第一家商务楼宇党员服务点在中华企业大厦挂牌。王长燕说,那块红色的“党员服务点”铭牌在中华企业大厦底楼大厅显得格外醒目。“党员服务点”的服务对象是大楼内的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服务内容包括党建咨询、组织关系转接、组织生活开展、预备党员转正和党员培养发展、党课教育等,并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这一党建工作创新模式受到广泛关注,被称为“支部建在楼上”。

    “支部建在楼上”加强了“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的覆盖,不到一年半时间,街道28幢商务楼中已有19幢楼宇实现了党的工作覆盖,包括在楼宇内条件成熟的企业建立独立党支部、建立楼宇联合党支部、设立楼宇党员服务点等。

    建在楼上的支部,让党员们找到了“家”。当时,有个名叫郑川的小伙子,在街道辖区内的一家外企工作。他大学时候入党,毕业后先后进入两家外企工作,由于外企当时没有成立党组织,他的党组织关系在“口袋里”放了两年多。2002年7月16日,他看到公司所在的紫安大厦底楼大厅挂了“党员服务点”的指示牌,马上冲上楼去找党组织。经过半年考察,郑川终于如愿,拿到了“党员登记表”,并补交了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