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如何走出富民利民之路
乡村振兴需在“民”字上下功夫

2018-7-11 10:40   来源:东方网    

    农村居民所面临的养老、文化下乡、居住问题引发人大代表关注 记者 王湧 摄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上海乡村一派江南气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因为有了乡村的滋养,城市才能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然而对于长居此地的老百姓来说,养老、住房依然是个烦恼,这也是上海发展所要化解的难题之一。

    日前,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代表座谈会,不少代表就农村发展中,农村居民所面临的养老、文化下乡、居住问题展开了讨论。代表们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需要在“民”字上下功夫。

    养老:

    留守老人的“午饭”难题

    “现在,老人们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午饭在哪里吃。”沈忠良代表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里高龄老人越来越多,针对老人的各项福利措施也日益完善,但吃饭问题依然是个困扰。沈忠良说,白天,农村中的年轻人都在外上班,待在家中的高龄老人没有能力自己烧饭,而养老院也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尴尬。因此,有许多老人都向他反映,希望能吃上一顿可口安全的午饭。

    据沈忠良介绍,早些年,村委会曾经尝试聘请专人为村里的老年人集体做饭,老人自己承担一部分午餐费用,这个模式也受到许多老人的欢迎。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现在一个村是三个村合并起来的,所以有的老人的家距离餐点很远,过来也不方便。”沈忠良建议对路途较远的老人实行就餐接送服务,“解决好老人迫切关注的午饭问题,也能让年轻人在外面上班更放心。”沈忠良说。

    文娱:

    文化下乡需要更深入

    除了解决吃饭问题,不少代表还提到了文化“精神食粮”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张小弟代表说,他所在的村,老年人的比例达到34%,老人们由于缺乏文化娱乐活动,在家里基本无事可做,生活相对单调空虚,身心也容易出问题。张小弟表示,现在农村的文化层级不高,农民文艺活动的参与度还有欠缺,希望市级层面能多到农村指导,通过丰富的文娱活动,促进农民在各个方面素质的提升。

    彭岚代表在调研中发现,郊区对大型的文化场馆需求很大。据她介绍,金山石化地区有一个刚刚落成的综合文化馆,但是朱泾镇的老百姓去石化的文化馆看表演,路上要花上将近一个半小时。彭岚代表指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时,要关注好文化下乡的问题,建议在大型文化场馆的设计上对郊区有所倾斜。

    居住:

    农村房屋安全隐患较多

    建设“美丽乡村”,宜居是关键。赵惠瑛代表指出,当下一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多。她说,农村许多房屋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到现在为止至少都有35年以上的历史,且当时农民因为贫困,房屋的载重非常有限,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同时,农村的道路、灯光等居住配套相对于城区而言也不够齐全。农村镇级道路较多,这也意味着,需要镇级财政资金投入来改善道路的等级、绿化的品相,这对于一些镇来说压力很大。此外,农民还有房屋原地翻建难、异地重建难的问题。沈忠良也提到村里的老河已经疏浚了,河畔景色优美,但许多河畔还是缺少护栏。他建议,在河道整修的同时,也能加装好相应的安全设施,防止老人和孩子发生意外。

    针对异地重建困难,赵惠瑛代表建议,可以通过入股投资,让村民出租原来的房屋,政府开发旅游项目,村民通过收取房租,然后到其他地方租房居住。她还表示,上海有一批特色小镇,希望能在此基础上做一些尝试。她还建议政府对村民异地重建住房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

    赵惠瑛坦言,农村管道煤气等基础设施还是不乐观,有些村至今还没通上煤气,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她建议市区两级政府要在硬件设施上有所倾斜,以人民的福祉为根本,将煤气“送到”每户农民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