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如何“放权”又“管好”
人大代表为营商环境开出良方
2018-7-18 11:09 来源:东方网
良好营商环境是衡量卓越城市的重要标志(资料照片)记者 王湧 摄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衡量一个卓越城市的重要标志,而“放管服”又是营商环境建设中的核心要素,如何真正“放权”又“管好”值得研究。
日前,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贵玉召开代表座谈会,听取市人大代表对上半年本市“一府一委两院”工作的意见建议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会上,代表们重点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建言献策。
通关便利还有多远的路
吴建雄代表谈到,目前一些管理权限虽然已下放基层,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却对企业审批带来更多限制。“现在是中央放地方,市里放区里,区里却没有这个服务体系,审批的东西反而复杂了。”
“上海出口通关需要37个小时,耗费623美元,进口通关则需要126小时,费用940美元。”朱勇代表对比上海与香港的通关速度,“香港出口耗时只有3小时,费用是57美元,进口是20小时,费用383美元。”朱勇指出,在评价营商环境中跨境贸易是一项重要指标。上海是一个重大的开放型口岸,在国际贸易中心便利程度上还是大有可为的。只有通关成本、费用、时间少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到上海发展。他建议在现有改革的思路上向通关更加便利化的地区学习,研究怎么提高通关速度又降低费用。
政策连续性事关企业未来
对于企业来说,政策的朝令夕改无疑是头痛的。金煜代表聚焦的正是政策连续性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他认为,营商环境能否吸引企业“燕雀自来”,不但在于政策是否合理,还在于政策有没有连续性。“我们需要关注一些政策制度执行的效力,其中包括和人大有关的法治环境。”金煜认为,政府应将这些因素纳入研究评估范围,打消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在长三角一体化推进的大背景下,上海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朱勇认为,要通过长三角对接,倒逼上海优化营商环境。他说,营商环境改革方面有很多规范,但从发展方向而言,有些制度设计不符合时代需求,要修订。
金煜也建议,上海要进一步明确营商环境建设定位及意义,进一步研究营商环境建设与上海执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关系,同时不断优化问题发现机制,找准企业的“痛点”,帮助企业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在解决问题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
法治体现于监管方式创新
推进“放管服”并不意味着缺乏必要的监管,而是推进监管方式的改进。市人大代表姚键建议,提升营商环境意味着积极争取监管制度上的创新,比如一些法律法规是否可以进一步修改完善,与国际上的相关法规接轨。
姚键指出,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很多监管方式可以创新。她曾提交过一份建议,事关对进口化妆品和特殊用途化妆品需要进行强制性动物实验的政策。“因为这个政策规定,所有进口的化妆品都要经过至少6个月的动物测试评估,合格后才可以进口。而6个月的时间将造成进口跨境贸易报关时间的延长,一方面对进口博览会可能会有影响,另一方面,很多全球新品在上海无法同步上市。”她建议从通关便利化的实际需求出发,对该政策进行创新性调整。
又比如产品包装也有很多要求,必须要有生产厂家,有产品成分,有主要的功能。一般情况下,产品包装可以体现这些内容,但有些产品不一定能达到这个要求,“比如奥妙洗衣液有可以消除99种污渍的功能,需要把99种污渍都体现在商标上。商标总共面积就这么大,怎么写得下?”
她提议,政府的监管方式也可以运用新技术来加以创新。比如通过在包装上加印一个二维码,常规信息以外的详细信息可以通过扫二维码体现出来。
姚键表示,上海越来越法治化,新法规的出台越来越多,这是程序规范的体现。但是新法规出台过程中,基层执法层面对于新法规的理解和执行,往往因为怕承担责任,偏于审慎保守。在姚键看来,执法理念也体现在营商环境,执法理念应从“法无授权不可为”向“法无禁止即可为”转变,在执法中体现相应的服务功能和激励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