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2万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曹建明调研上海法院执行工作情况
2018-7-24 11:29 来源:东方网
本市联合惩戒机制实施后,约2.24万件案件的被执行人主动履行生效裁判确定的义务,同比上升16.5%。昨天,记者从全国人大常委会来沪调研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工作情况座谈会上获悉,两年多来上海法院共执结执行案件41.58万件,执行到位金额1301亿余元,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期限内实际执结率99.88%。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曹建明充分肯定上海法院在解决执行难工作中付出的艰苦努力和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他说,上海是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重点推进地区之一,市委高度重视,各方积极参与,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并在不断完善;全市三级法院持续开展专项行动,工作力度大,成效显著,形成很多新鲜经验;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执行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
曹建明强调,切实解决执行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人民法院要坚持政治担当和历史担当,在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攻坚阶段,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努力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统筹各方力量,调动各方资源,形成解决执行难的强大合力。要找准执行难的症结,坚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完善执行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加强执行队伍政治建设和司法能力建设,健全执行权运行监督制约机制。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法治意识。人大要发挥应有的作用,监督和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履职,切实解决执行难工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贡献。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指出,全国人大专题调研组一行来沪调研指导工作,对上海基本解决执行难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市人大常委会将认真贯彻全国人大有关加强人大监督的要求,贯彻市委加强法治城市建设的部署,认真做好上海人大的司法监督工作,继续推动和支持法院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深化执行体制改革,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并积极促进社会各方协助法院做好执行工作,切实解决好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刘晓云介绍,两年多来上海法院狠抓执行办案质效,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41.58万件,结案40.71万件,执行到位金额1301亿余元,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期限内实际执结率99.88%。据最高法院上半年排名,上海法院实际执结率、法定期限内结案率、执行结案平均用时等关键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一。7月10日,最高法院在基本解决执行难第三方评估样板法院情况通报中将上海高院确定为“解决执行难样板法院”。
解决执行难是一项系统工程,上海高院积极推动“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工作大格局,形成全社会共同解决执行难的强大合力。目前,上海高院与市发改委、公安、税务、房产等46个部门签署失信惩戒合作备忘录,并分别形成执行协作会议纪要。联合惩戒机制实施后,约2.24万件案件的被执行人主动履行生效裁判确定的义务,同比上升16.5%。
今年1月1日开始,本市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系统已经与上海市社会信用平台连接,接受最高法院每天推送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正式开展联合惩戒工作。一旦发现申请人属于失信被执行人,则触发不动产登记系统提醒,系统自动设置障碍无法进入受理、初审、复审等后续环节,以“机器管人“。今年1-6月,上海市不动产登记局已限制失信被执行人办理登记237件,有效达到了联合惩戒的目的。
“执行转破产”也是执行工作中的难题,刘晓云指出,执行转破产制度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今年5月,世界银行专家到上海法院磋商营商环境评价有关指标时,建议我国修改破产相关法律规定,改变由法院指定破产管理人的现行规定,调整为由债权人指定管理人,更好体现对债权人权益的尊重等。他透露,本市正在抓紧办理首批424件“执转破”案件,通过破产带动一些执行积案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