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勇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关心问题介绍情况
2018-7-26 10:19 来源:东方网
在7月25日下午举行的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扩大)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关心的问题,结合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具体介绍了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住房体系、垃圾综合治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黄浦江和苏州河治理等方面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考虑。
进口博览会筹备有力有序推进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今年我国四大主场外交的收官之作。应勇表示,进口博览会落户上海,是党中央对上海的高度信任和支持,是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加快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载体。
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包括三大支柱:一是国家展,相当于小型世博会。二是企业展,相当于进口型的广交会。三是虹桥国际经贸论坛,相当于全球经贸领域的博鳌论坛。进口博览会今年举办第一届,今后年年办,每年11月5日—10日,会期6天。
应勇说,为了办成国际一流的博览会,国家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商务部在上海设立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上海市成立了进口博览会城市保障领导小组和19个工作组,按照中央要求,主要负责服务保障工作和“6天+365天”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建设。目前,进口博览会筹备工作已从招展为主转向招商布展为主。场馆改造、交通组织、智慧安保、内外宾接待、绿化景观、食品安全、宣传推广等服务保障工作都在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有力有序推进,线上线下结合的“6天+365天”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已初步建成。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还为进口博览会量身定制了一揽子通关便利化举措。
“办好首届进口博览会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必须举全市之力。”应勇说,我们希望全市人民都关心进口博览会,以不同形式参与筹备进口博览会,向世界展示美丽的城市形象和美好的市民精神风貌。
乡村振兴战略年内出台配套政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郊区农村发展是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一块短板,广大的郊区农村也是上海大都市的稀缺资源,是上海后续发展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战略空间。“我们要像抓城市发展一样下大力气抓乡村发展,既补齐短板,又做强优势,在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作出示范、走在前列。”
应勇表示,市委、市政府已经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正在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还要在年内出台19项配套政策措施。总的考虑是,按照中央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大“三个倾斜”力度,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使乡村成为上海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成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亮点和美丽上海的底色。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勇简要通报了四方面工作考虑。第一,关于乡村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先行。目前,镇村规划特别是村庄规划的编制总体滞后。我们注重规划前的策划,注重优化村庄布局,注重保护保留乡村风貌,正在加快编制镇村规划,为乡村振兴引方向、打基础。
第二,关于产业发展。产业兴乡村才能兴。郊区是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主战场,也是近年来全市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要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能级和水平。
第三,关于农村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郊区农村是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就是改善全市生态环境。我们将加大力度推进农村治污增绿,重点是深化中小河道综合治理,推进30万户农村生活污水设施改造,加快建设17条骨干生态廊道和21个郊野公园。同时,继续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启动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筹备工作。
第四,关于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富民是落脚点。本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已连续九年快于城镇居民。我们要更加重视农民收入问题,用更大力度、更多办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重点是深化农村综合帮扶、精准帮扶,进一步增加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民的收入。
坚持限购限贷政策不放松
“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住房问题,努力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应勇表示,解决住房问题,总的考虑是坚持“1234”,“1”是“一个定位”,就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2”是“两个体系”,就是建设房地产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3”是“三个为主”,就是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4”是“四位一体”,就是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征收安置住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要聚焦两类重点人群,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这既体现了中央的要求,也是上海多年经验的总结,符合上海实际,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去年以来,我们坚持“一个定位”“两个不是权宜之计”,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上海房地产市场正处在市场调控的关键期、住房困难矛盾的转换期、住房租赁体系的构建期。要坚持“一个定位”“两个不是权宜之计”不动摇,坚持限购限贷“双限”政策不放松,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继续稳房价、稳地价。前不久,我们出台了规范企业购买商品住房的政策,提高企业购房门槛,防止个人注册空壳企业规避限购政策、投机炒房。
住房保障方面,我们按照住房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商品房有效供给、保障房应保尽保、租赁房大幅增加”,加大了住房用地特别是租赁房的用地供应。同时,我们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加快推进旧区改造。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先后开展了两轮大规模旧区改造,极大改善了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现在生活在二级旧里、居住困难的市民还有不少,必须继续大力推进旧区改造。在推进过程中,要坚持风貌保护、城市更新、旧区改造、大居建设和住房保障的统筹考虑和有机结合,打好组合拳,不能单打一。实施路径上,要分类施策。第一类,不涉及风貌保护的旧改地块。继续采取拆除的改造方式,按照既有政策加快推进,能快则快。第二类,涉及风貌保护的旧改地块。坚持成片风貌保护的大方向大政策不变、730万平方米的保留保护面积不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想方设法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垃圾问题已成城市明显短板
垃圾问题是超大城市必须高度重视、直面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勇说,这些年,上海在垃圾治理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要清醒地看到,垃圾问题已经成为上海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明显短板,治理任务相当艰巨。
应勇表示,我们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垃圾综合治理问题。围绕这个目标,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四个政策文件,即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方案以及三年行动计划、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的意见。目前,我们正在抓政策文件落地落实。
生活垃圾综合治理,要实现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功能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能力大幅提升。
源头减量,是垃圾综合治理的根本之策。要减少垃圾的产生。
全程分类,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我们已经明确了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等四分类的标准。分类投放是基础,需要人人参与。分类收集、分类运输是关键。对已经分类的垃圾,要配备专用车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今年,6个区整区域推进垃圾分类,其他区至少有2个街镇整区域推进垃圾分类。
末端功能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能力大幅提升,一是完善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体系。二是加快规划建设一批末端处置设施。这在上海当下远比建几幢楼重要得多。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采用最好的技术和设备,实施最严的管理。
线上线下高度协同无缝衔接
今年初,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一网通办”,先后制定了推进“一网通办”、建设智慧政府的工作方案,成立了市大数据中心。
应勇表示,推进“一网通办”,重点要紧扣“两个基本实现、两个基本建成”的工作目标,建设“1+1+X”框架体系,突破三个关键环节。
“两个基本实现、两个基本建成”,就是通过几年努力,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以部门管理为中心向以用户服务为中心的转变,基本实现群众和企业办事线上“一次登录、全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基本建成“一网通办”的框架体系和运作机制,基本建成整体协同、高效运行、精准服务、科学管理的智慧政府。
“1+1+X”框架体系,第一个“1”是市大数据中心,这是“一网通办”最重要的推进主体。第二个“1”是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这是“一网通办”的总门户、总操作台、总数据库。所有的网上政务服务都要统一归集到平台上,“一门”“一口”进出。所有的部门业务系统都要接入平台,做到互联互通,无缝衔接。所有的政务数据都要链接汇集到平台上,通过平台进行交换、共享、应用。“X”是依托于在线服务平台的各个节点,这是“一网通办”直接面向群众和企业的线上线下窗口。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全市220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第二类是各区、各部门、各开发区的行政服务中心,第三类是包括各种政务手机APP、政务微信公众号等的“微服务”移动端和政务网站。
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数据整合共享。所有的政务数据都要以共享为原则,只要不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共享的,都必须共享。二是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的层面,对部门内部职能职责、处室架构、人员配备、操作流程等进行全面系统彻底的整合重构,切实做到减环节、减证明、减时间、减跑动次数。三是广泛深度应用。所有的民生服务事项、行政审批事项原则上都要上网,实现全程通办、全网通办、全市通办。
“一网通办”既包括线上的一网,也包括线下的一网,两者有机统一、高度协同、无缝衔接,共同构成“一网通办”。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线下的出入口还要继续保留并不断完善,以方便不能熟练使用互联网的人办事。
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和腹地
去年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的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市民反响很好。应勇说,今年,按照“先贯通、再提升”的要求,要着力提升黄浦江两岸的功能和品质,提升改造黄浦江两岸景观灯光,提升浦江游览水平。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要在前三期基础上,坚持水岸联动、干支流联治,坚持整治措施全覆盖、长效管理全覆盖,力争到2020年苏州河干支流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的公共空间基本贯通开放。还要编制黄浦江、苏州河沿岸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未来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留足空间和腹地。
应勇还就本市全面彻查长春长生等问题疫苗采购使用情况,以及下一步管理措施进行了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