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AED布设不足再敲警钟
2018-8-9 10:09 来源:东方网
地铁11号线徐家汇站内26岁男子突然倒地,众人虽及时救助仍不治身亡
8月6日9时许,正值早高峰的地铁11号线徐家汇站内上演惊险一幕:一位26岁男子突然倒地,心跳呼吸全无。地铁工作人员、热心市民与120急救人员全力抢救,但该名男子送医后仍不治,于当日下午3时许死亡。在惋惜年轻生命逝去的同时,有人为热心市民的挺身而出点赞,有人对急救未能起效感到不解,也有人对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置缺乏感到遗憾。据悉,本次抢救中,由于现场没有被称为“救命神器”、可为心脏骤停患者进行电击除颤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最终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
去年7月,记者曾对本市AED布点及人员培训情况进行调查。一年后的这起悲剧,又让这个老问题重回大众视野: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申城在公共场所的急救方面还缺什么?
徐家汇站目前没有设置AED
“我当时听见广播反复呼叫寻找有专业急救知识的医护人员,就赶紧过去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护士潘玲玲是其中一位热心市民,她告诉记者,当时患者倒在11号线的某楼梯口,透过人群缝隙看到他的手指与嘴唇已呈紫色,“我当时就觉得,坏了,这说明他的心脏骤停时间已经超过6分钟了。”
“4至6分钟”,是心脏骤停后抢救的黄金时间窗。此后每延迟一分钟,患者即减少10%的生存几率,脑细胞会因血供不足出现不可逆的损伤。但潘玲玲没有犹豫,立马上前为其进行心肺复苏按压 (CPR),“连着做了五六轮,120来了,这才开始用AED除颤。第一次没成功,又循环了一轮,患者连着的心电监护仪突然跳出了波动的线,心跳一度恢复至50次/分。”潘玲玲说,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觉得特别激动,可是没想到最终还是发生了悲剧。“当然,心跳骤停的抢救率哪怕在全球水平最高的国家也不足3成,在我国仅为1%。我们不能断言这名患者如果接受了第一时间的AED抢救就一定能战胜死神,但总能多一线生机。”
去年6月,在9号线世纪大道站,接受过专业急救培训的市民蒋女士使用AED在站台上施救,让患者转危为安。然而在客流量同样巨大的徐家汇站,目前却没有设置AED。“发生心脏骤停的半数以上患者为致命性心律失常,必须同时使用CPR和AED进行施救。”上海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急诊科主任陆一鸣直言,除大客流的地铁站外,本市还有相当一部分公共场所急救设备缺乏。
上海每10万人拥有AED不足9台
2016年11月,坊间称为“好人法”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实施。其中,对“具备急救技能的市民”,因“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对患者造成损害”的情况进行了法律免责,因此有越来越多市民敢于出手相救。但正如陆一鸣所言,单纯的CPR抢救并不够,紧急情况来临时,谁能取用AED?在哪里能找到AED?
先来看看发达国家及地区:在美国,每10万人拥有317台AED;日本为每10万人235台;在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该数量超过百台。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起,本市卫计委、教委、红十字会、应急办等部门先后推进公共场所设置AED公益项目,目前全市布点数量近两千台,占全国公共场所AED数量的10%,处于领先地位。然而根据常住人口计算,上海每10万人拥有AED仍不足9台。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副部长周小杭表示,“从最理想的状态而言,在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应于4分钟内取用到AED。”
然而,设置AED并非简单的事。一台AED均价从1万元至3万元不等,原则上需四五万台AED才能充分满足需求的上海,面临巨大的投入。这还只是第一步,后续涉及电池与电极片每3至4年的更换、定期故障排查、相应安保等经费、管理与人员的投入。据透露,上海市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去年已着手制定本市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放置、使用和管理的指导意见》,预计今年内将推出,届时将为公共场所如何布点提供指导。
旅游景点、体育场馆等都应布设AED
据了解,去年,上海市红十字会与市医疗急救中心联合发布了AED地图,市民可通过微信公众号“上海市红十字会服务号”和“上海120”的置底菜单获取。
陆一鸣建议,除了客流量大的交通枢纽,旅游景点、体育场馆、博物馆等都应布设AED,“此外,具有分布广(如便利店)、流动性强(如出租车)等特点的场所,未来也可陆续进行AED布点。”在大众普及方面,除了进一步提高认知度、接受度外,更迫切的是对特定重点行业人群进行培训,“如轨交部门人员、空乘人员、导游、旅游巴士驾驶员、出租车司机、保安、警察、消防人员等。此外,密集度高的办公楼宇、居民社区等也应加强相关人员培训,毕竟,70%的心跳骤停患者为老年人群,社区里的AED将产生更大价值。”
使用堪称“傻瓜级”的AED,只需施救者根据语音提示进行操作,若被救者并无室颤等症状,AED也不会放电造成伤害。“美国急救医学界曾流传着一句话:每年因心跳骤停而死亡的人数是因火灾死亡人数的百倍,可AED的布设数量不足灭火器的百分之一。难道大众对疾病无畏吗?当然不是,只是还没有形成像对待火灾同样的警惕意识。”随着急救知识的进一步普及,未来,AED将在这座城市扮演更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