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保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2018-8-14 10:49   来源:东方网    

    近日,因为当地出现环境空气监测数据造假事件,山西省临汾市市长一行人被生态环境部联合山西省政府进行约谈。经调查,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临汾市环保局原局长授意工作人员,通过堵塞采样头、向监测设备洒水等方式,对全市6个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站实施干扰近百次,导致监测数据53次严重失真。目前,16名涉案人员已被依法处理。这是继西安环境监测造假案之后,依法惩处的又一起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典型案件。(8月10日《人民日报》)

    去年,全国47个重点城市中,约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为此环保部派出16个督查组分赴污染严重地区展开督查。督查发现,唐山市个别钢铁企业当着督查组的面承诺立即关停烧结机,待督查组走后,重新开启。去年10月,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分局主要官员出于自身政绩考量,偷配钥匙并记住密码,用棉纱堵塞采样器,致使数据异常……

    长期以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处罚措施不力,违法成本低而侥幸获利成本高,这是绝大多数企业对环保数据造假,铤而走险的主要原因。一些地方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现行环境监管体制、监管能力、考核体系不适应新形势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一直在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环保数据造假,并非小事,而是涉嫌犯罪,是环境保护的最大敌人,危害公共安全。因为失真、错误的数据,会误导国家和地方的环境管理决策,贻误环境治理时机,进而延缓环境质量改善的速度。

    在一些地方政府看来,关停一个污染企业,就等于少了一个GDP贡献者,断了一条政绩后路。所以在经济效益、财政收入与环境保护面前,他们选择了政绩考量,对企业的污染睁只眼闭着眼,不管不问或者雷声大雨点小,选择性、象征性意思一下,糊弄检查,蒙混过关,检查组一走又我行我素。所以,环保数据造假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绩保护伞有关。

    生态环境,已成为全面小康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对于日积月累的环境污染类的慢性潜害不能漠然视之,应意识到环境污染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对环保数据造假现象,必须实行零容忍。环保数据造假,就是违法犯罪,必须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还应该追究所在地方领导的责任,必须与乌纱帽挂钩,让其付出沉“痛”的代价,否则很难治理地方官员为实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政绩饥渴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