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如何锻造“上海工匠” 人大代表热议《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修订草案)》亮点

2018-8-15 10:29   来源:东方网    

    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是提升“上海服务”品质,擦亮“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力量。而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打响上海“四大品牌”,《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已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日前,市人大又召开人大代表和专家座谈会,就《条例(草案)》中的亮点进行了探讨。

    职业教育“立交桥”如何打通

    “此次《条例(草案)》的一大亮点就是形成了‘立交桥’式的职业教育体系。”市人大代表、上海开放大学管理系主任孙慧认为,要建立系统化的“立交桥”式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仅仅是在中学增加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还应考虑在中高职、本科、研究生等学历间的融通,形成多通道职业发展。

    据了解,目前,本市中等职业学校共有85所,每年招生约3.3万人,在校生约10万人;高等职业学校共有22所,本科院校设置高职学院11所,每年招生约4.5万人,在校生约14万人。此次修订细化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通机制。

    在静安区人大代表、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聂丹看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通机制,除了让学生在职业体验日上体会课程融通,更重要的是将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学历融通,并形成学籍互转的融通通道。她表示,目前职业学校的生源不佳,还在于学历融通机制不够健全,难以吸引高素质的生源。而通过打造“立交桥”式的职业教育体系,当有的孩子高中不能完成时转入职校的融通渠道,能让这些孩子不必千军万马挤以理论性知识为主的高考“独木桥”,未来有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校企合作激发企业“热情”

    校企合作是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方式。为此,《条例(草案)》专门新增“校企合作”章节,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原则与方式,对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进行了规范。

    对此,孙慧期待校企合作方面能有更具体的合作方式。聂丹则表示,校企合作应是双方对等共赢合作,但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企业对学校的支持不够的现象。“在现有的校企合作上,往往学校很起劲,企业则不够热情,只是单纯地从学校找实习生来弥补企业劳动力不足。”聂丹认为,这与学校所期望的校企合作模式相去甚远。她认为,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多元化,对企业而言,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对劳动力的索取,还应有教师培训的提供,实训基地的开发,公益项目的合作等。而法规难以涵盖现阶段校企合作的形态,因此不适宜规定得太细致。同时应给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一定的支持,比如免税等,从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可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项目中。”市人大代表、上海建科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格春表示,企业往往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好的信用评价在投标时会有加分,也对企业的发展大有好处。因此将企业社会责任放进信用体系指标,作为一个分数项,也能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

    产教融合把握产业趋势

    如何打造出市场所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也是与会专家讨论的重点。

    市人大代表、上海四季教育培训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培庆指出,职业教育目前陷入两难境地:进口生源差,出口需求量大。“求职者和企业信息如何对称,政府如何引导,都值得研究。”田培庆表示,企业对于专业技术工种需求量很大,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对于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企业常常不敢用或者不知如何用,尤其是小微企业,与学校无法贯通人才需求的渠道。为此,他建议行业组织建立供需平衡通道,通过行业组织的平台,企业能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技术人才。

    田培庆还表示,培养人才要根据市场导向来,行业组织在其中要起到重要作用,对行业未来几年的风险进行预估,避免职业教育盲目发展。上海市物联网行业协会秘书长潘俊才对此表示赞同。他以物联网行业为例,“我们行业特点就是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他认为从教育和产业发展角度来说,职业教育要无缝对接市场的需求,需要产教融合。学校的职业教育不应仅是负责知识性的教育,而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教育的核心在师资,但目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离相关产业距离很远,往往不了解产业的最新情况。因此,他建议通过产教融合,开拓学生和教师的眼界,从而培养出市场所真正需要的职业教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