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行上海”:从广富林穿越松江6000年

2018-8-17 14:59   来源:东方网    

    常有人说,是松江水脉开启了申城史河。此言不虚。华亭、云间、茸城、鹤城……松江在史书中留下了许多饱含诗情的别称。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风雅典故,勾勒描绘出上海这座城市的绵久文脉与精神原乡。这其中,广富林更被誉为“上海之根”。

    2018年夏,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在经过将近十年的修缮和改造后,终于又一次向公众开放。上海市文联媒体中心联手松江区文联日前以松江广富林为目的地,专程设计了一趟“艺行上海—寻根云间”的旅程,并邀请松江当地的艺术家及历史学者出任嘉宾导览,和观众同游广富林遗址公园,共寻云间文脉之根。

    游艺期间,最精彩的部分无疑是在朵云书院的专题导赏。在身处广富林徽派古建筑群中的“明代高房”建筑——朵云书院中,摄影家马凌云、书法家盛庆庆与松江史学者程志强分别为观众作了专题导赏,其间,程志强以《穿越松江6000年》为题,围绕广富林,讲述了广富林与松江的故事。澎湃新闻特此节选“艺行上海”活动期间的部分讲座内容予以刊发。

    广富林文化展示馆

    专题导赏现场

    处在早期王朝形成时期的广富林文

    在上海地区,用洛阳铲铲下去,铲到最底下没有人类活动遗迹痕迹为止,便是底下距今7000-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主要是在青浦地区发现,其次是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与马桥文化,共6种文化。

    广富林遗址被发现于1958年

    今天所在的松江广富林,正是因为有广富林文化而知名。实际上,广富林文化的跨度时间很短,只有200年左右;前面的钱山漾文化也只有200年左右,总计400多年。那么为什么短短200年的广富林文化会引起很多的关注?关键在于他在距今4100年-3900年间这一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最早的王朝,夏商周中的夏朝形成的时期。现在作为夏商周探源工程的科研成果。广富林文化正好是在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北方文明与南方文明正在进行过度与融合,因此引起了很多的关注。

    广富林其特殊性究竟在哪?在我看来,最特殊的要属发现的三座青铜尊,其中两件出土自广富林,还有一件出土自离广富林很近的凤凰山。

    青铜镶嵌蟠蛇纹尊,松江凤凰山出土,残高36.3cm,口径24.9cm

    2012年2月,上海博物馆等6个单位对广富林遗址15000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保护型发掘,已发现灰坑近500个,灰沟40条,水井240口,房址4座、良渚文化墓地4处,还有长约35米,宽约16米,面积达500多平方米的人工堆筑的高土台。而最重要的一件出土遗物是周代的青铜尊。其高24.4厘米,基本完整,这是广富林遗址发掘出的第3件青铜礼器,是先秦文化中的等级象征,也是上海目前发现的最完整最大体量的青铜礼器。

    青铜兽面纹尊:春秋晚期(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2011年松江区广富林遗址出土,高24厘米,口径22.8厘米,敞口,高颈,扁鼓腹,高圈足。

    青铜器是古代权力的象征,是贵族所用的器物,一般平民只能用陶器。而在如此小的广富林竟然存在两件青铜尊,说明曾有非常高等级的贵族在此生活,拥有较高的社会等级和规范制度。而在春秋晚期,这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聚落。

    汉唐气象,从华亭侯到华亭县

    说起松江,一定会讲到华亭县,而说起华亭县必然追溯到华亭侯。建安24年,陆逊受封华亭侯。而陆逊之所以可是受封华亭侯是因他打败了汉寿亭侯关羽。华亭侯与汉寿亭侯的关系在历史上有许多争议。古代的侯分多个级别,亭侯的级别非常小,许多大人物如刘备、曹操也都是从亭侯做起的。但古代的侯有虚封和实封的区别,所谓的实封必须在之后写明所管辖的县、户。华代表着“美好”之意,因此,华亭侯实为虚封,起先也非地名。

    那么华亭是如何演变为一个地名呢?在此不得不提到陆逊之孙陆机、陆云。陆机、陆云是吴国贵族,陆逊孙辈。在《陆机传》中曾记录:“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在《晋八王故事》中有着华亭鹤唳的典故,“陆机为成都王所诛,顾左右而叹曰:‘今日欲闻华亭鹤唳,不可复得。’华亭,由拳县郊外墅也,有清泉茂林。吴平后,机兄弟素游于此,十有余年。”由此可以证明,在陆机时期,华亭以然成为地名。在我看来,二陆运用祖上光荣的华亭侯来命名地名是表明要继承祖上的光荣。

    广富林出土的汉代绳纹地砖

    而在松江的九峰当中,机山以陆机命名;横山又名横云山,以陆云命名;小昆山原名昆山,以机云生于此而命名;天马山原亦有二陆读书台。而九峰一带多有陆氏墓冢和汉晋文物出土。因此,这些都表明在汉晋时期,这一带有许多高等级的贵族在此生活。而在广富林,则出土了榫卯结构的砖头,汉代的绳纹地砖。这一出土文物也印证了以上观点。

    到了唐朝,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析嘉兴东境、海盐东北境、昆山南境,置华亭县。而在《通典》卷182中则描述了华亭县以华亭谷而名,“山(昆山)之得名亦以陆机兄弟生于此”。后因为和江苏的昆山相区别,故叫小昆山。

    二陆草堂

    此外,松江的别称“云间”也与陆氏兄弟有关。《世说新语》中纪录:“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此故事流传下来,便以云间指代松江,以日下指代京城。

    走向辉煌:从华亭县到松江府

    而到了元代,华亭县则演变成了松江府。在此期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南渡事件。

    唐经幢

    第一次是李隆基,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北方经历了长达8年的战乱,也成为了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虽然安史之乱对北方来说是一次大灾难,但对南方来说也是一次大契机,大量的北方大族,先进的文化和成产技术来到了南方,推动了南方的跨越式大发展。因此,859年,即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约百年,在松江的通衢大道建立了唐经幢。据《云间志》记载,“十幢巷,在县西南一百五十步。”其中,“县”就是指华亭县,也是今天松江二中所在的位置,而松江二中的所在地也是当时的华亭县衙。唐经幢,高9.3米,建于大中十三年(859年),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全文,并有题记,是上海地面最古老的文物,也是现存最精美的唐代经幢。

    宋代龙首建筑构件

    第二次南渡是说宋高宗赵构的故事。公元1127年,靖康之乱发生了,赵构的父兄及皇室皆被俘虏了,而赵构有幸逃脱,来到临安建立了南宋。临安离松江很近,因此松江也一下子成为了“京城”的近郊,经济要地。因此,许多的宋朝贵族会来松江买地,定居,给松江地区带来了文化、经济元素。这其中,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的护珠塔就是南渡的有力证据。而在广富林中,在一口宋代的古井中,出土了宋代龙首建筑构件,长60厘米。此构件也极有可能与宋朝南渡有关。

    1276年,元朝占领了临安,次年,华亭县从县升为府,成为了华亭府。这说明从宋高宗南渡之后,华亭县的人口、经济等都得到了大规模的上升。华亭府成立后的第二年,改名为松江府,即以吴淞江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