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长吃饭的食堂,我们去后厨看了这样东西

2018-8-24 10:29   来源:东方网    

    “垃圾分类别的都好,就是有一样不好:害我没法在你们这吃晚饭了。”

    人民大道200号,上海市政府所在地。将最后一袋垃圾装进垃圾车后,负责清运食堂垃圾的工人谢师傅对食堂工作人员开起了玩笑。

    嘴上发着“牢骚”,但他现在上班时,心情却越来越美了。不能“蹭饭”还高兴,怎么回事?

    原来,垃圾分类,让他的工作量大大减轻,原先要从中午忙到临近晚餐时间,现在午后就可以早早收工了。

    按计划,到2020年底,上海要基本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居民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有市民就说了:我们家都分类了,政府自己分没分类?

    放心,分类了。

    今年1月,应勇市长就在上海两会上发出倡议:“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不久前召开的上海市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上提出,到今年年底,全市公共机构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达标率要力争实现100%。

    不相信?跟着上观记者,去市政府食堂后厨看看。

    没错,就是包括市长在内的很多市领导,都会在里面吃饭的食堂。

    吃完中饭,领导突然走进食堂后厨……

    人民大厦是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办公地点之一。总共分为3层的食堂,每天要供应超过2200人就餐,产生的垃圾至少可以装满24只容量为120升的垃圾桶。

    作为本市党政机关最大的集中办公点之一,这里的垃圾分类情况,你服不服?

    一天中午,市政府相关领导吃完中饭,突然走进了食堂后厨,突击调研起了垃圾分类工作。

    大家肯定都有这样的体会:不怕领导事先通知,就怕领导突击检查。

    本以为垃圾房气味刺鼻令人掩面,地上滴满油渍,进去一看才知道,为啥食堂的师傅们看见领导来了也不慌:从墙壁地面到垃圾桶身,全都干干净净,也没有难闻的异味。

    垃圾房的“大变身”,要从今年6月说起。

    人民大厦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主要由上勤集团承担,其中食堂区域由上勤餐饮公司负责。在扎实学习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要求和分类知识,以及前期落实垃圾分类要求的基础上,上勤餐饮又根据实际情况,对分类方式加以改良。

    食堂中产生的餐厨垃圾,又被进行了“四分类”:以调料瓶为主的桶装与瓶装垃圾、以食品原材料包装箱为主的纸板箱、包括餐巾纸、酸奶盒在内的生活垃圾,以及剩菜剩饭、瓜果皮等食品原料。

    有人可能要问,一般人家里个把月才扔个酱油瓶,有啥好单独分类的?这可没那么简单,每天5000多人次就餐,产生的酱油、醋、番茄酱等调料空瓶有上百瓶,废旧纸箱也有20多公斤。不分类怎么行?

    原先,后厨的师傅们在烹饪、打扫过程中,都将这些垃圾一股脑倒进垃圾桶,并不分门别类,给后续的分拣清运、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带来了极大不便。

    谢师傅曾经的一大工作难点就在于此。每天他都要戴着口罩和手套,人工拣出每桶餐厨垃圾中混杂的酸奶盒、饮料瓶、塑料包装袋等不可降解的垃圾。不但气味刺鼻,还有蝇虫滋扰,条件十分恶劣。从中午开始,一直要忙碌到下午三四点,才能将中午的垃圾分类完毕,辛苦一天的他,索性就留在食堂吃晚饭了。

    而现在,由于在源头就严格分类,清运环节工作量大大减少了,大约下午两点就可以完成装车,将中午的垃圾运走。

    当然,跟你家小区一样,市政府大楼里搞垃圾分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一开始有人不断提醒,但扔顺手了,一时改变习惯确实还不太容易。”上勤餐饮总经理戴立鸿坦言,由于食堂工作人员数量较多,要将垃圾分类的观念深入到每个人心中,存在一定困难。

    “有人说,大家每天要烧那么多饭,收那么多盘子,已经忙得团团转了,哪还有闲工夫折腾这个呢?”厨师长韩建华回忆。

    对此,上勤餐饮每次开会都进行相关教育,领导带头从自身做起,每天都会去垃圾桶翻一翻,看看是否落实到位。

    “刚开始确实麻烦点,但随着垃圾分类越做越好,厨房间越来越干净了,垃圾总量减少了,工作环境也大大改善,大家都看在眼里,也就慢慢接受了。”

    人人嫌弃的垃圾桶,好像不“油腻”了

    后厨垃圾分类靠管理,大厅垃圾分类考验的就是就餐者的自觉了。

    从去年开始,工作人员就在食堂餐具回收处放置了垃圾桶,今年又在垃圾桶上贴出提示标识。绝大多数就餐者用餐完毕后,都会自觉将餐巾纸、酸奶盒、牙签等干垃圾专门挑拣出来,扔进垃圾桶内。

    “棕色是湿垃圾箱,黑色是干垃圾箱,蓝色是可回收物垃圾箱,红色是有害垃圾箱。我现在都能背出来了!”餐具回收点前,小陈将手中的矿泉水瓶丢进了垃圾桶中。“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单位,都要做好垃圾分类。”

    食堂产生的餐厨垃圾,最让清理者头疼的,就是到处滴漏的汤汁油水。既破坏了环境,又增加垃圾重量,油腻的垃圾袋还影响工作人员有序投放垃圾的积极性。

    戴立鸿想出了一个点子,改造出一台给垃圾脱水的“神器”:

    在餐盘传送带末端,有一个底部为活动过滤网的凹槽,将剩菜倒进槽内,剩菜中的汤汁就顺着过滤网下的管道流出,排入下水道隔油池。抽出过滤网,滤干后的饭菜残渣就掉入了凹槽下方的垃圾桶内。

    “以前师傅们拎垃圾袋,巴不得用两个手指就拈起来,推垃圾桶去垃圾房,常常也是推一路、滴一路……”韩建华说,采用了干湿分离的新做法后,不仅从源头上促进了垃圾减量,原来人人“嫌弃”的垃圾桶也变得干净了起来。

    垃圾桶的变化,不仅仅是从“油腻”到“清新”。

    除了遵循标准颜色分类,每只垃圾桶上还标上了醒目的数字编码:101就是1楼的第一班组,201就是2楼的第一班组……每个垃圾桶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号”。

    垃圾房内还有对应编号另两位的“三胞胎兄弟”与其交替使用,清理垃圾时,只要“以桶换桶”就行了。

    这些被编了号的垃圾桶,还有自己专属的“停车位”,“身份”不对,拒绝进入。

    由于每个垃圾桶的“身份”都唯一确定了,垃圾桶就能实现专人管理、专人清洁,每个班组可以“自扫门前雪”。

    原来不是这样的。“原来大家都不太愿意保持垃圾桶的清洁。我自己把桶洗干净了,换到别人手上再被弄脏了怎么办?下次换到我手上的桶别人没洗干净,我不是就‘白洗了’?”一位师傅的话,道出了曾经大家的心声。

    上勤餐饮副总经理邬钦灏告诉上观,从厨师、服务员到各楼层保洁人员,公司都进行了宣传教育,每名员工上岗前还会安排两次“手把手”培训。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则可以并通过垃圾桶的身份识别码,责任到人,对员工进行考核,优秀的班组可以获得流动红旗。

    除了正面的培训引导,管理方还定期组织检查,并在垃圾房内安装了摄像头,方便实时监督监控和事后倒查,“发现谁的桶里垃圾分类没有做好,我们就直接找到负责人,喊他来看视频。”

    自从实施了编码管理,人民大厦食堂的40多个垃圾桶交给了5个班组进行管理,垃圾桶“跑、冒、滴、漏”的现象成为了过去,加上垃圾房安装了风扇等控温通风设备,垃圾房的异味也基本消失了。

    “吃下”垃圾,还能“吐出”肥料?

    做好餐饮垃圾分类工作,不仅进一步改善了后厨环境,提高了食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也是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一个体现。

    餐饮管理是公共机构垃圾分类的重要阵地。人民大厦的做法,对全市其他公共机构而言,是否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对此,市政府、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曾多次实地调研。

    “以前光给领导做饭,没想到因为垃圾分类,我们终于见到市长本人了!”一位师傅激动地说。

    戴立鸿透露,除了在人民大道200号,上勤餐饮公司还在其提供后勤保障的大沽路100号、世博村路300号、高安路19号等本市其他党政机关主要办公点开展了类似的垃圾分类尝试,接下来还将进一步在所有服务点进行推广。

    受到场地等条件限制,人民大厦的餐厨垃圾分类工作主要还是在前端分类上下功夫,其他一些机关办公点,已经走得更远了。

    “吃下”餐厨垃圾,“吐出”有机肥料的就地处理设备,一度还引起了大家的围观。

    在浦东新区机关的成山路办公点楼下,就有一台这样的餐厨垃圾处理设备。办公楼食堂每天产生的约720升垃圾餐厨垃圾,不需要外运处理,就能在这里“变废为宝”。经过脱水、发酵等工序,餐厨垃圾5天后就能转化为有机肥料。

    “许多楼内的工作人员在亲眼看到了处置成果后,更有了在前端做好分类的积极性,用餐后主动将纸巾、牙签、酸奶盒等垃圾挑出来扔进垃圾桶。”浦东新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副主任黄令真说。

    上观记者打听了一下,目前上海已有7个区推进实施了17个类似的试点项目。金山区也通过智能处理设备,让餐厨垃圾就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处理出来的废弃物料,可以做成有机肥原料或家禽养殖饲料,废油则可以用作生物柴油和工业用油的原料。”金山区机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设备的日处理能力达到500-600公斤。

    而在全市区级党政机关中,已有114个集中办公点签订了餐厨垃圾处运协议,生活垃圾分类处运要求基本到位。

    据市绿化市容局和市机管局介绍,市、区两级党政机关四分类垃圾桶配置及分类标识张贴已基本到位,到今年底,全市公共机构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达标率将力争100%。

    那么,上海那么多家市级单位,到底有多少个分类垃圾桶?

    3748个——对120家市级单位来说,这个数字,基本可以满足日常垃圾分类所需了。同时,1103家区级党政机关配备分类垃圾桶约11670个,有9个区已经完成分类垃圾桶进机关办公室的工作部署。另外,在实施垃圾分类的基础上,还有84.6%的单位制订了生活垃圾分类长效工作方案,并由39家物业服务单位提供垃圾分类现场保障。

    当然了,这件事做到现在,也不是尽善尽美的。

    有关人士说了,目前,还有一部分公务员认为,垃圾分类是物业服务单位或者公共区域管理部门的责任,源头分类责任意识不强;部分单位收纳容器颜色与标识不匹配,精细化、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垃圾分类处置的技术化、市场化程度也仍需提高。

    市机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上海还将依托大数据管理,重点推动餐厨垃圾、电子废弃物收运信息数据化、网络化,并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为目标,落实餐厨垃圾定点清运与就地资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