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机关餐厨垃圾如何分类?我们一起去人民大厦食堂后厨看看!

2018-8-24 10:29   来源:东方网    

    可回收垃圾与废旧纸板箱已分开。

    废油与桶装调料分开摆放。均 吴頔 摄

    “垃圾分类什么都好,就一样不好:害我没法在你们这吃晚饭了。”将最后一袋垃圾装进垃圾车,负责清运人民大厦食堂垃圾的工人谢师傅对食堂的工作人员开起了玩笑。

    虽说嘴上发着“牢骚”,但他现在上班时,心情却越来越舒畅了:由于垃圾分类的不断推进,源头减量与前端分类使得他的工作量大大减轻,原先要从中午忙到临近晚餐时间的他,现在午后就可以早早收工。

    到2020年底,上海要基本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居民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既然小区居民在热火朝天地搞垃圾分类,党政机关更应充当起“领头羊”角色。“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发挥‘盆景’一般的示范作用,才能让大家更积极地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有市民这样说。

    不久前召开的上海市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上提出,到今年底,全市公共机构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达标率要力争实现100%。

    位于黄浦区人民大道200号的人民大厦,是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地点之一。总共分为3层的食堂,每天要供应超过2200人就餐,所产生的以餐厨垃圾为主的生活垃圾,至少可以装满24只容量为120升的垃圾桶。

    作为本市党政机关最大的集中办公点之一,这里的垃圾分类工作是如何推进的?他们的做法,能否在市、区两级1200余家党政机关和全市人民面前做好表率?一天中午,市政府相关工作负责人用完午餐后,忽然走进食堂后厨,突击调研垃圾分类工作。有些出乎大家意料,印象中气味刺鼻令人掩面、地上滴满油渍的垃圾房,现已管理有序,从墙壁、地面到垃圾桶身,全都干干净净。

    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发挥‘盆景’一般的示范作用,才能让大家更积极地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有市民这样说

    看看变化

    餐厨垃圾严格“四分类”

    清运环节可节省近2小时

    垃圾房的“大变身”,要从今年6月说起。

    人民大厦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主要由上勤集团承担,其中食堂区域由上勤餐饮公司负责。上勤餐饮根据实际情况,将食堂中产生的餐厨垃圾进行了“四分类”:以调料瓶为主的桶装与瓶装垃圾、以食品原材料包装箱为主的纸板箱、包括餐巾纸和酸奶盒在内的生活垃圾,以及剩菜剩饭、瓜果皮等食品原料。

    除了食品残余,其他垃圾在食堂产生的垃圾中,只占很小比例,然而由于庞大的就餐人员基数,这些垃圾数量并不少,仅酱油、醋、番茄酱等调料空瓶就有上百瓶,每天产生的废旧纸箱也有20公斤。

    原先,后厨的师傅们在烹饪、打扫过程中,都将这些垃圾一股脑倒进垃圾桶,这给后续的分拣清运、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带来了极大不便。

    谢师傅曾经的一大工作难点就在于此。他需要每天戴着口罩和手套,人工拣出每桶餐厨垃圾中混杂的酸奶盒、饮料瓶、塑料包装袋等不可降解的垃圾,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从中午开始,一直要忙碌到下午三四时,才能将中午的垃圾分类完毕,辛苦一天的他索性就留在食堂吃晚饭了。

    而现在,由于在源头就严格进行垃圾分类,清运环节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了,大约下午2时就可以完成装车,将中午的垃圾运走。

    分类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绝大多数就餐者能挑出干垃圾

    “一开始有人不断提醒,但有时大家扔顺手了,习惯一时间确实还不容易改变。”上勤餐饮总经理戴立鸿坦言,由于食堂工作人员数量较多,要将垃圾分类的观念深入到每个人心中,存在一定困难。

    “有人说,大家每天要烧那么多饭,收那么多盘子,已经忙得团团转了,哪还有闲工夫折腾这个呢?”厨师长韩建华回忆。

    对此,上勤餐饮党员领导班子带头从自身做起,每天负责人都会去垃圾桶翻一翻,看看是否落实到位。“刚开始确实麻烦点,但随着垃圾分类越做越好,厨房间越来越干净了,垃圾总量减少了,工作环境也大大改善,大家都看在眼里,也就慢慢接受了。”

    如果说后厨的垃圾分类更多依靠管理来推动,就餐大厅的垃圾分类就需要就餐者们多一些配合与理解。从去年开始,工作人员就在食堂的餐具回收处放置了垃圾桶,今年他们又在垃圾桶上贴了 “干垃圾”标识。绝大多数就餐者用餐完毕后,会自觉将餐巾纸、酸奶盒、牙签等干垃圾专门挑拣出来,扔进垃圾桶内。如有人遗忘,则会有工作人员在一旁提醒。

    “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单位,都要做好垃圾分类。”小陈将手中的矿泉水瓶丢进了干垃圾桶中。“棕色是湿垃圾箱,黑色是干垃圾箱,蓝色是可回收物垃圾箱,红色是有害垃圾箱。我现在都能背出来了!”

    复制推广

    浦东新区机关成山路办公点、金山区区政府大院——

    “吃下”餐厨垃圾 “吐出”有机肥料

    人民大厦的做法,对全市其他公共机构而言是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人认为,公共机构做好餐饮垃圾分类工作,不仅进一步改善了后厨环境,提高了食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也是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一个体现。

    戴立鸿透露,除了在人民大道200号,上勤餐饮公司还在其提供后勤保障的大沽路100号、世博村路300号、高安路19号等本市其他党政机关主要办公点开展了类似垃圾分类尝试,接下来还将进一步在所有服务点进行推广。

    人民大厦的餐厨垃圾分类工作主要还是在前端分类上下功夫,但一些公共机构办公点,已开始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上做起了文章,就地安放处理设备,可以“吃下”餐厨垃圾,“吐出”有机肥料。

    在浦东新区机关的成山路办公点楼下,就有一台这样的餐厨垃圾处理设备。这是2017年底,浦东新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实施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改造试点项目时引进的。办公楼食堂每天产生的约720升餐厨垃圾不需要外运处理,而是都在这里“变废为宝”。经过简单的操作程序,餐厨垃圾就会经历脱水、发酵等工序,在5天后转化为有机肥料,产量大约是原垃圾质量的10%到15%。

    “这些餐厨垃圾不再需要外运,而是就地消化,有机肥直接用在园区的绿化上。”浦东新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副主任黄令真说,许多楼内的工作人员在亲眼看到处置成果后,更有了在前端做好分类的积极性,用餐后主动将纸巾、牙签、酸奶盒等垃圾挑出来扔进垃圾桶。据了解,目前全市已有7个区推进实施了17个类似的试点项目。

    金山区也于去年5月在区政府大院开始了餐厨垃圾就地处理的尝试。通过智能处理设备,餐厨垃圾可以直接就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据金山区机管局负责人介绍,该设备的日处理能力达到500—600公斤,“处理出来的废弃物料,可以做成有机肥原料或家禽养殖饲料,废油则可以用作生物柴油和工业用油的原料。”据统计,全市区级党政机关因地制宜,已有114个集中办公点签订了餐厨垃圾处运协议,生活垃圾分类处运要求基本到位。

    数据说话

    今年底全市公共机构单位垃圾分类达标率力争100%

    除了餐厨垃圾,党政机关的垃圾分类的总体情况如何?据市绿化市容局和市机管局介绍,目前市、区两级党政机关四分类垃圾桶配置及分类标识张贴已基本到位。2018年底,全市公共机构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达标率将力争100%。目前,全市120家市级单位已配备分类垃圾桶3748个,其中,可回收物 698个、有害垃圾 369个、餐厨等湿垃圾665个、干垃圾2016个。全市1103家区级党政机关配备分类垃圾桶约11670个,有9个区已经完成分类垃圾桶进机关办公室的工作部署。另外,有84.6%的单位制订了生活垃圾分类长效工作方案,并由39家物业服务单位提供垃圾分类现场保障,基本形成“后勤管理部门+物业服务机构”的现场分类处置管理模式。

    当然,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部分工作人员认为垃圾分类工作是物业服务单位或者公共区域管理部门的责任,源头分类责任意识不强;部分单位收纳容器颜色与标识不匹配,精细化、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接下来,本市还将依托大数据管理,重点推动餐厨垃圾、电子废弃物收运信息数据化、网络化,并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为目标,落实餐厨垃圾定点清运与就地资源化。

    学学新招

    脱水神器让后厨变干净

    垃圾桶不再“推一路、滴一路”

    食堂产生的餐厨垃圾,最让清理者感到头疼的就是到处滴漏的汤汁油水,不仅严重破坏环境,还大大增加了垃圾重量,油腻的垃圾袋也影响了工作人员有序合规投放垃圾的积极性。在同回收餐盘的师傅们沟通后,戴立鸿想出一个点子,在现有设备基础上改造出一台“神器”,对垃圾进行脱水处理。

    在餐盘传送带末端,有一个底部为活动过滤网的凹槽,将剩菜倒进槽内,剩菜中的汤汁就顺着过滤网下的管道流出,排入下水道隔油池。抽出过滤网,滤干后的饭菜残渣就掉入了凹槽下方的垃圾桶内。

    “以前师傅们拎垃圾袋,只用两个手指拈起来,生怕脏了手;推垃圾桶去垃圾房,常常也是推一路、滴一路……”韩建华介绍,采用了干湿分离新做法后,不仅从源头上促进了垃圾减量,脏兮兮的垃圾桶也变得“干净”了起来。

    垃圾桶有了“身份证号”

    每个班组都得“自扫门前雪”

    垃圾桶的变化,不仅是从“油腻”变“清新”。

    走进食堂后厨,不难发现,这里的垃圾桶除了遵循标准颜色分类,每一只垃圾桶上还有醒目的数字编码。“101就是1楼的第一班组,201就是2楼的第一班组,每个垃圾桶都有属于自己的编号。”上勤餐饮公司副总经理邬钦灏介绍,这些编号就像垃圾桶的“身份证号”,方便垃圾房内准备的两套相对应编号的垃圾桶交替使用,清理垃圾时只需“以桶换桶”即可。

    同时,这些被编了号的垃圾桶,不论是在食堂里还是在垃圾房内,都有专属的摆放区域。“就像小区里的停车位一样,每个桶都有固定的位置,别人的桶不能放到这里来。”邬钦灏说。

    “原来大家都不太愿意保持垃圾桶的清洁。我自己把桶洗干净了,换到别人手上再被弄脏了怎么办?下次换到我手上的桶别人没洗干净,我不是就‘白洗了’?”一位师傅的话,道出了曾经的尴尬。现在,由于每个垃圾桶的“身份”是唯一确定的,垃圾桶就能够实现专人管理、专人清洁,每个班组都可以“自扫门前雪”。

    管理方还定期组织检查,确保垃圾按规投放,并采取“时间管控,限时开放”模式,在垃圾房内安装了摄像头,方便实时监督监控和事后倒查,“发现谁的桶里垃圾分类没有做好,我们就直接找到负责人,喊他来看视频。”

    自从实施编码管理,人民大厦食堂的40多个垃圾桶交给了5个班组管理,垃圾桶“跑、冒、滴、漏”的现象成为过去,加上垃圾房安装了风扇等控温通风设备,垃圾房的异味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