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五宜”底色,打造“全人群友好幸福西门”

2025-7-9 14:44   来源:解放日报    

  老城厢阡陌弄堂与高层楼宇比邻而立的街区形态,近三分之一区域处于城市更新蝶变焕新的积蓄期,人群结构多元、需求呈现差异,新形势、新期盼下,党的基层社区群众工作体系如何建,老城厢的新时期治理路径如何走,各方所盼所想如何推?

  面对这些时代考题,黄浦区老西门街道以党建引领为破题密钥,因地制宜将城市更新全周期分为“征收期”“过渡期”“建设期”“管理期”,针对不同阶段城区形态与群众需求的动态更迭,将人民城市理念转化为一个个触手可及的现实场景,通过党建引领“多格合一”,深度融合零距离家园建设、十分钟生活圈打造、社区伙伴计划等治理实践,探索出一条以“五宜”为底色的“全人群友好幸福西门”建设之路,用实际行动书写“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的时代答卷。

  塑造品质生活,有“面子”更有“里子”

  老西门街道大部分辖区位于老城厢地区,立足更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街道不断探索实践,推动百年老城厢持续散发幸福特质。

  近年来,街道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助力旧改攻坚,聚焦“速度+温度”的核心关键词让一大批老房居民梦圆新居。当前,街道辖区又有两个地块的旧改计划在加速推进,小梁薄板改造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西门六策”法治助力、群众路线创新推进,老西门街道秉持人民至上原则,最大限度赢得居民对旧改工作的支持,让老房群众能够尽早改善居住条件、享受品质生活。地块腾空后的过渡期,平安巡查、隐患查处,街道紧紧抓牢安全底线、精准画像推动分类管理的同时,立足社区人文禀赋做好文化传承。在建设期,街道立足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加快各类建设,既促进硬件升级,推进加梯、积水点改造、房屋大修等“家门口工程”,又关注品质提升,结合“一街一路”项目启动“吾园兴生”老城厢焕新计划,打开封闭绿地,点缀街景绿意,贴心细致的休憩空间和便民设施让居民群众的幸福感日益舒展蔓延。

  新建成小区五坊园,在治理初期面临着尚未建立业委会等难题。街道党工委迅速行动,创新推出小区所在的居民区党总支、物业服务企业和开发商组成治理共同体的“新三驾马车”协同治理模式。绽放笑容的向日葵、软乎乎的缤纷糖果……去年冬天,小区里身披各类可爱小饰品的“毛衣”大树吸引了众多居民打卡拍照,“新三驾马车”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与行动力。不仅注重“面子”,“新三驾马车”在“里子”服务上更是下足功夫。通过网格走访、零距离家园议事,一批居民骨干走出家门。在一次小区活动中,关于宠物管理和环境卫生的建议引发了热议,居民骨干化身调研员收集汇总建议需求,“新三驾马车”迅速响应,在小区中心小花园一隅新建自动化宠物公厕,还在小花园里新增了一处颇具艺术感的“大眼”太阳能夜灯,保障居民晚间散步的安全。

  明日星城银发志愿队精准契合老年群体居家养老需求和应急联络处置,龙门邨老中青三代组成老城厢平安志愿巡逻队,也是园的年长者发挥文艺特长齐聚歌声嘹亮合唱团……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各居民区不断探寻治理新路径,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聚焦“一老一小”,让幸福在每处角落绽放

  老西门街道“一老一小”人群集中,锚定“全人群友好幸福社区”建设目标,街道通过党建引领下的多格合一,精心构筑特色社区服务与安全保障体系,为居民勾勒出“十分钟生活圈”的美好蓝图,让幸福在社区的每一处角落绽放。

  聚焦“一老”,街道打造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今年元宵节,“厢遇85·老西门街道社区长者食堂”开业运营。食堂除法定节假日外,每周七天供应三餐,开业至今4个多月,日均堂食供餐量已经达到了600份。此外,通过区域化党建平台,食堂与交大医学院营养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为有需要的居民建立健康饮食档案,促进医食养结合。同时街道积极对接辖区餐饮企业、食铺等,为辖区老年人就餐提供优惠,目前已与凯司令、煌庭大院等一批辖区品牌餐饮、老字号达成意向,将为长者们提供更加丰富的餐饮选择。

  针对有自理能力且偏好居家养老的老人,街道推出了菜单式家床服务包,包括身体照护、生活照料、应急服务、心理慰藉等,老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组合成个性化家床服务包,还可按需选择配备睡眠看护仪、卫生间滞留探测仪等,24小时监控数据异常。街道携手专业机构建立全市首个24小时老年人应急服务中心,确保老人遇突发情况时能及时获得帮助。辖区内新建成的三处家门口养老服务站,微日托、微助餐、微社交等功能,以小阵地发挥大作用,与此同时,适老化改造也从家门内的私人空间向小区、街区等更多公共空间延伸,满足“周边”10分钟养老服务圈需求。

  关爱“一小”,街道营造良好成长环境。街道自2021年建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后,引入专业力量,以多样化形式引导未成年人参与社区治理,加强家庭关系教育和生命教育。

  “小蜻蜓”议事会作为街道未保品牌项目,鼓励孩子们从“一米视角”为街区优化建言献策。在孩子们的提议下,街道科普活动空间“创新屋”焕新升级,生态文明、低碳节能等科普互动体验让孩子们课后有了寓教于乐的新空间。而在大林路、中华路等处,创意手绘邮筒、以地名演绎的地饰——这些城厢文化特色传承的巧思同样源于小小议事员们在“一街一路”中的专题讨论。近期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三届“‘小蜻蜓’未成年人议事会”上,属地学校的22位“小小议事员”围绕社区治理核心议题,开展深度研讨,最终形成了一份凝聚儿童智慧的社区治理方案。儿童的声音可听见,儿童的创意能实现,不久的将来,此次讨论成果中骑手驿站焕新、老城厢长卷就将与大家见面。老西门教育文化资源丰富,街道因地制宜开展家校社联动,例如辖区蓬莱路第二小学的特色项目“蓬莱小镇”议事厅,就是依托“蓬莱小镇”人大代表联络站,由孩子们集体民主讨论,集思广益为共同生活的老西门社区环境建言献策,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教育的生动范例。

  街道还积极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整合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资源,共同参与“一老一小”服务项目。与九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开展老年人健康体检与医疗咨询;携手辖区中小学、复兴消防中队等,组织未成年人开展职业体验、参与城市更新等活动,多方联动为社区服务注入强大动力。

  打造社区共同体,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

  新就业群体,近年成为老西门街道内重要的居住与工作人群。街道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积极探索构建社区共同体,凝聚多方力量,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让各类人群在这里感受到满满的幸福与温暖。

  位于龙门街区的中华东波小区裙房,存在经营性规模租赁公寓,新就业群体居住较多,面临着非机动车乱停放、安全隐患多等突出问题,是社区治理的难点。在党建引领“多格合一”的赋能下,这片区域迎来了新变化。

  街道制定了专项方案,以党建引领“多格合一”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环境治理、非机动车规范停放等一系列治理举措,通过降居住密度、提管理标准、消安全隐患,引导经营性规模租赁公寓步入正规运营轨道,曾经困扰周边居民的治理难题也极大改善。为持续深化治理成果,街道创新治理模式,通过小区所在的龙门街区党支部联合各方力量,根据小区特点,在中华东波小区公寓沿街面公共门厅建设了“零距离家园”小站——暖“新”驿站。全开放、自助式的服务驿站,打消了新就业群体心理上的障碍,让他们可以自如地入内歇脚休憩、充电应急。此外,街道还搭建平台引入区域企业资源,定期开展便捷理发、健康义诊、法律咨询等活动。居住在这里的一名外卖骑手表示:“周围环境变好了,还给我们增添了很多便利设施,非常开心,自助式很方便,我现在经常和其他片区的兄弟们介绍,欢迎他们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