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 宝山加快推进“北转型”

2025-11-10 13:35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吴越  

  宝山滨江如今人流如织。今年“十一”假期,65万人次拥入宝山滨江。许多人从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登船,与家人一道开启邮轮之旅。登上180米的宝山第一高楼长滩观光塔,一览滨水岸线与城区腹地的繁华新貌,不论是宝山居民还是来自市中心的游客,无不发出感叹:这还是我们认识的宝山吗?

  过去五年里,这片土地上演了一场场波澜壮阔的“抢滩”登陆战。宝山区正加快推进“北转型”,建设产城融合发展、新兴产业集聚、环境宜居宜业的现代化转型样本。

  “港”的新生

  宝山“抢滩”,首先是围绕水与岸做文章。

  在国内邮轮旅游方兴未艾之时,宝山就盯上了这个“漂浮在海上的黄金产业”,率先建成中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专业邮轮码头——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其游客接待量三年登顶亚洲第一,五年问鼎全球前四。2024年元旦,当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成功首航,全球目光“不抢自来”。

  今年上半年,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靠泊艘次、旅客出入境接待人次分别占全国运营量的51%和70%。3月16日,更是创下邮轮港外籍游客单日入境人数的新纪录。

  “抢滩”路上,宝山也不畏难。外界评价“邮轮经济不过是过路经济”,宝山就想办法完善邮轮产业体系、把链路做长,邮轮产业已从“单一停靠”向“全链条运营”突破。随着上海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配套设施的完善,新增的五星级酒店、亲子度假公寓等,为邮轮旅客提供了700间高品质客房,吸引着他们提前一到两晚抵达宝山观光。近在咫尺的滨水商业综合体上海·海上世界,则提供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多样选择。

  创新主体的感知

  “抢滩”需要环环相扣的精密战术,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亦是如此。

  宝山“战术”明确,通过与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构建科创网络,持续提升区域科创浓度。

  近5年来,宝山与复旦、同济、北大、上大等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形成西有环上大科技创新核、东有复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集群发展态势,各大学科技园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近300项,落地企业近1000家。

  今年8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院长赵东元牵头组建的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正式搬进宝山互联宝地滨江园,力争在战略性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

  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举措形成一套组合拳,持续赋能区域科创生态,让更多创新主体选择到宝山干事创业。最近,一家核心团队来自清华、从事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生产的初创企业在宝山“安家”。企业负责人坦言,“我们考察了国内好几个城市,最终选择了上海宝山,因为这里的政府懂我们,这里的政策别处没有。”这位负责人口中的“政策”,指的是“先投后股”。眼下,“先投后股”项目征集已进入第三年。创新主体眼中“懂科创”“懂企业”的宝山,还在持续进阶。

  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

  对宝山来说,“抢滩”更是一种精神气象,蕴含着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

  更便捷的交通路网,是重构人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推动“主城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今年以来,宝山交通建设喜讯频出:军工路快速路实现结构贯通,逸仙路高架长逸路下匝道提前通车,S16蕰川高速和S5沪嘉高速建设全面启动……上海北部交通版图正在扩大。

  打造有国际范儿的都市风貌,宝山也始终把人的需求、人的成长“放在心上”。

  5年来,6.3平方公里的南大智慧城以“不低于黄浦江两岸”的标准建设,百米双子塔楼、南大数智中心、“科创之门”等载体相继拔地而起,通过同步推进学校、医疗、商业TOD综合开发,南大智慧城的6个产业组团均实现了职住平衡与“15分钟生活圈”覆盖。

  “抢滩”成功,后续深耕细作才是提升全域综合实力的关键。人们期待,宝山未来将展现更为宏阔的发展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