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14-12-26 10:47 来源:上海人大公众网
议题: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嘉宾: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 陈燮君
市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区沪剧传承中心(长宁沪剧团)团长 陈甦萍
市人大代表、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总工艺师,老凤祥有限公司银器厂厂长 张心一
市文广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 杨庆红
时间:2014年12月25日(星期四)12:45-14:00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们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尤其是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与此同时,不断加强的全球化趋势,也给我国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人大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怎样通过立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14年12月25日(星期四)中午,上海人大公众网邀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陈燮君,市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区沪剧传承中心(长宁沪剧团)团长陈甦萍,市人大代表、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总工艺师,老凤祥有限公司银器厂厂长张心一,市文广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杨庆红参加“人大网议日”,就“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一议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
杨庆红:大家好,我是市文广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杨庆红,很高兴今天和大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话题和大家交流。
陈燮君:各位,中午好!今天非常有幸就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自己原来在文广局和上海博物馆工作,所以这方面情况也比较熟。最近几年同时在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最近也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工作,加强这方面的梳理,明年一月份将召开新一届的人代会,自己也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提出相关意见。
陈甦萍:今天在人大网议日活动与网友谈一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话题,我觉得非常高兴,我很乐意接受网友对我的提问,我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我是一个新代表,参加这次活动对我来说也是接受网友对我所从事工作的一种考验,有不到之处也希望网友们包涵!
张心一:各位网民大家好,感谢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我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心一,希望在这段时间里跟大家共同沟通一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作一些交流。
网友“554820”问:上海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甦萍:l江南丝竹2青浦田山歌3上海港码头号子4上海道教音乐5孙文明民间二胡曲及演奏技艺6泗泾十锦细锣鼓7瀛洲古调派琵琶演奏技艺8浦东派琵琶演奏技艺9月浦锣鼓10滚灯11手狮舞12卖盐茶13昆曲14京剧15越剧16沪剧17淮居18皮影戏19奉贤山歌居20扁担戏21锣鼓书22评弹23浦东说书24独脚戏25宣卷26白杨村山歌27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28陈行谣谚29沪上闻人名宅掌故与口碑30上海花样经31舞龙竞技32鸟哨33耍石担石锁34摇快船35泥塑36剪纸37印染38陶器39端午节40灯会,等等。
网友“795869”问:非遗有分类吗?
杨庆红:非遗有十大门类,这是由文化部制定的分类标准。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曲艺、传统体育和游艺,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及民俗。
网友“706900”问: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流失?
陈甦萍:青浦田山歌、江南丝竹、上海港码头号子、琵琶艺术、泗泾十锦细锣鼓、上海道教音乐、瀛洲古调派琵琶演奏技艺等等。
网友“883462”问:方言算不算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杨庆红:方言本身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是以方言为载体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沪剧、独角戏、滑稽戏,就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甦萍:当前,方言一般不被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一项,但是当前方言一般并未被看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历时性和地方性的概念,是不断变化的,方言之所以尚未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因如下:一方面,大多数方言生存状况良好,当然不会成为“遗产”;一方面,有一些濒危的或已经灭绝的方言,由于自身没有发展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缺乏诸如戏曲、说唱、文字等表现形式,其价值也难以判定,因此也不会被当作“遗产”。
网友“043796”问:上海对非遗遗产的保护工作重视么?
陈燮君:上海对非遗的保护工作很重视,应该说在2001年国际博协亚太地区第七届代表大会在上海博物馆召开,当时在会议上形成了上海宣言,主要内容是关于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今天翻译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宣言对推进中国的非遗保护,包括上海非遗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来,中国文化库正式启动非遗工作,上海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积极申报非遗项目,连年来在文化、艺术、城市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成功地进入了全国非遗项目名录。对于进一步梳理上海城市文脉,保护城市非遗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比如,对京剧、昆曲、越剧、沪剧、评弹等都成功地申报了非遗项目,领军人物很好地发挥了作用。
网友“305094”问:杨处长,您好,上海最近在对哪些非遗进行重点关注呢?
杨庆红:我们重点关注濒危的、需要抓紧时间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是它们的生存环境没有了或者是它们的传承人年纪很大了,甚至是传承人已经离开了。还有的就是目前没有找到年轻的、合适的传承人。
网友“593772”问:当前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哪些问题比较突出?
张心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总体来说还不是很平衡,总的看来存在以下这些问题,第一是接班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后期的接班人很少。第二个问题是资金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思想认识问题。第四个问题是文化教育及媒体宣传问题。其中第三第四个问题是一个核心问题。
网友“846605”问:对普通群众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太好理解,它的概念定义内涵是什么?
陈燮君: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首先,非遗是依附于物质文化遗产之上的,比如拿上海博物馆来说,青铜、陶瓷、书画、工艺等展品都是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依附物质文化遗产之上的历史故事、传承文脉、涉及人物,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克鼎是潘达于老太太代表潘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那么大克鼎是物质文化遗产,老太太和潘家积极保护大克鼎的历史故事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曾几次想抢夺大克鼎,都被潘家巧妙地藏了起来,躲过了劫难。50年代初期,潘家把大克鼎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在老太太过百岁生日的时候,上海博物馆又从国家博物馆借来了大盂鼎(也是潘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50年代后期借给当时的历史博物馆),和大克鼎联袂在上博展出,为老太太过百岁生日,老太太非常高兴。这一些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个方面,我们就直接非遗来谈谈它的内涵。非遗是一座城市或者文物、实物在传承过程中发生的历史、人文故事,它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文脉和深刻的文化底蕴,对于非遗的保护,是历史文脉的传承,也是城市文化记忆的保存,意义重大。
网友“927022”问:在“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上海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张心一:这些年上海市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问题也做了许多的工作,其中主要的措施有以下方面,其中第一个是通过大专院校进行招生培养,把一些以前即将面临失传的一些工艺列入了教育项目,第二个是吸收个别社会上有特长爱好艺术的人才进行培养,第三个根据市有关保护非遗的相关政策,对从事非遗的人才,进行各方面的优惠倾斜,使他们能安心从事非遗传承工作,第四对一些特殊的技艺也可以通过家族式的传授来进行培养。
网友“205637”问: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流失的边缘?
杨庆红: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原因有多种,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比如说田山歌,它是农耕环境下老百姓在田野里农作时相互对唱或独唱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歌唱形式。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农田越来越少,因此现在在农田里也很少再能听到这样的演唱形式了,我们上海青浦地区的田山歌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面临着需要抢救的濒危状态。
网友“964524”问:我们在保护的过程中究竟是应该保护传统原貌,还是鼓励改革和创新?
陈燮君:非遗的保护与文物的保护一样,应该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那么对于传统原貌的保护是题中应有之议。如果原貌已经不存,根据历史的记忆恢复原貌也不失为一种保护的办法。至于所谓的“鼓励改革和创新”,容易把非遗的保护引入歧途。
网友“537460”问:“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其实主要是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其实目前很多的传承人都已经年过古稀,都是一些老人了,而年轻人可能由于兴趣或者说更多的是精力上的原因,可能很少愿意去学习这些项目,或者把这些项目传承下来,部分的“非遗”也出现了传承后继乏人的现象,在“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上上海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张心一:社会在发展进步是必然的趋势,对有些非遗的项目保护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手工工艺的传承尤为难,目前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是通过社会上有关的协会,比如说工艺美术协会等组织联手大专院校,对于那些特殊的工艺项目进行了整理,有些把它们拍成了短片,将其历史的衍变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工艺的流派留存编写成资料等进行保存,另一方面通过有关方面积极收集整理相关的实物资料,用博物馆的形式,进行展示和归档,以供后人进行研究探索。另外,经常性搞一些学术研究和座谈、讲座等等。
网友“890540”问: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陈甦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特殊遗产,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集中表现为非物质性、地域性、传承性、社会性、无形性、多元性和活态性等特征。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些特征,是科学认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代表性的是沪剧。在2006年,沪剧已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已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是一种本乡本土的海派文化。首先,它表达的语言是上海方言,作为一个上海人比较容易接受;其次,剧种的表现手段来说,它是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反映当下所发生的真人真事,或是依据当代的故事所创作的。比如说,最近我们长宁沪剧团创作演出的沪剧《小巷总理》,它就是根据全国人大代表、长宁区虹桥街道虹储居委会党总书记朱国萍的真人真事所创作演出的。通过六十几场的演出,观众的反应比较强烈,第一,用上海的剧种、上海的方言去表达上海的故事,比较亲切;第二,舞台上所展现的故事,也是老百姓身边发生的故事,他们感同身受,倍感亲切;第三,沪剧的唱腔委婉动听,在设计唱腔的时候,它是根据人物的走向而设计的,没有刻意追求某种流派,注重对人物情感的表达,所以说,它有一种强烈的地方特点。
网友“580953”问: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甦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网友“034754”问:社会公众具体应该怎么样去参与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呢?怎么亲身去参与这个保护?
陈燮君: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亲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需要市民共同参与非遗的保护。因为非遗充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拿上海的福州路、福建路来说,曾经在城市文化和老字号等方面发生过很多历史的故事,产生过很多非遗的生动的历史故事。福州路是著名的上海文化街,当年在出版、书店、文房、音乐等方面有许多著名的文化店面。福建路则可以找到很多上海老字号。那么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发挥政府方面的积极性以外,当年的老人和他们的后代有责任参与到整个保护工作当中来。有许多历史细节,只有这些老人和他们后代的参与才说得清楚,而且非遗的保护工作有了广大市民的参与,才会形成气场和气象,才会把历史的昨天顺利地引入明天。
网友“588202”问:为什么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呢?它的意义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陈甦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文明的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民众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等等,给一向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化传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之逐渐的或部分地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因非法走私而流失境外,以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手段,范围和力度,也已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客观现实。因此,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它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也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库。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代代相传中传递的是群体的价值,是文化核心和文化指向,标示着文化的内在结构和模式,也指示着文化发展的选择和路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网友“860709”问:外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上海有相关的博物馆或者宣传点吗?
张心一:在我们上海也有,比如说手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汾阳路79号“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在那里有静态的展示,也有动态演示,项目有剪纸、面塑、玉雕、灯彩、顾绣、绒绣、砚刻等。
网友“662006”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是那些?
陈甦萍: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传统表演艺术。
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技能。
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网友“878522”问:如何让非遗的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一些项目,更好的传承下去?
陈燮君:首先,要把非遗的内容,包括作品,实实在在地弄清楚,这就是我们讲的要把非遗的历史状况、来龙去脉、领军人物、目前的现状梳理清楚。第二,非遗保护当中经常会使用“濒危”,这就说明有些非遗项目面临即将消失的窘况,少数非遗项目可能在当下已经不复存在。这就需要利用历史的记忆,再现非遗的状况。第三,非遗的领军人物非常重要。对于中国的非遗来说,是在人脉、文脉的传承过程当中得以保护的,领军人物实际上是一个人才链的概念,几代领军人物的人脉的传承对于非遗的保护会在传承意义上起来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城市加强了非遗的保护,但是和平盛世时间一晃而过,当年有的非遗领军人物已经离开了我们,而且他们的第二代经过30多年的非遗保护的实践,有的也进入了晚年。所以,在人才链的顺延问题上,我们应克不容缓地解决一些难题,应对一些重点,使30年来已经确定起来的非遗保护项目依然坚挺地继续下去。另外有些非遗项目面临着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更需要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需要通过联合公关、多方协调的工作方法加以关注和解决。
网友“092263”问:传统手工艺现在学的人越来越少了,怎么保护?
张心一:传统手工艺现在学的人越来越少,这个问题确实目前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因为传统的手工艺第一做起来是比较辛苦的,要培养成为一个比较熟练的艺人,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练,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那么现在从大学里或者毕业出来的学生,他们所接受的都是电脑等信息化的内容比较多一些,而对传统文化接受比较少一点。从他们内心来说,对工艺品缺乏感性认识。还有一个是社会的偏见问题,大多数人认为,非遗传统工艺的人只不过是艺人,社会地位并不高,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学习手工工艺的人是越来越少,有的已经学了,但是过了没几年还没学成,就转行了,从我们来看,一定要从小抓起,使人们热爱艺术、关心艺术、重视艺术。第二个,是全社会的关注。我们大家都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流传至今,也是一个文化的发展过程,他在社会兴旺的时候,他的艺术作品的水准,就越高。因而流传至今的一些传世作品还是受到广大人们关注,那么当今的盛世时期,应该有一批有相当代表当代艺术水准的作品,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来关注这个事,包括我们建议把传统工艺的教育进入学校,让小孩子能认识到工艺美术的非遗作品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网友“430263”问:上海有关于非物质文化的相关法规吗?
陈燮君:上海近年来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的普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就国家层面而言有法可依,上海也依法建立了相关的法律。近年来,上海还就社区文化、文物保护条例的制订卓有成效的进行了工作。最近,上海市文广局等政府部门与人大的教科文卫专业委员会等正在积极启动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可望在近期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实实在在的法律保障。
网友“426387”问:我市近几年在保护非遗方面有哪些好的突出的做法,效果如何?当前这项工作又面临着哪些困难和问题?今后又该如何去突破?
陈甦萍:上海有一个非遗保护中心,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挖掘将近遗失的、群众不了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资助这些民间的传承人。第二,每个区也有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办公室,对每个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人物进行保护,并专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陈列室,通过展示让老百姓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让生活在本区的老百姓知道了身边哪些是属于国家级、市级和区级的非遗文化遗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认为,保护文化遗产,首先是要继承,然后要发扬和创新,要“去粗存精”,只有发展突破,才能更好地进行保护和流传。
网友“937963”问:上海是个移民城市,很多非遗项目其实是来源于其他地区和省市,那么这些项目会和其他地区的非遗项目重合吗?
杨庆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由人来传承的,因此非遗的传承也是活态传承,民间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化石。一旦此文化遗产在新的地点传承并发芽生根,乃至发展的比起源地更好,那么这个项目也应该并的确属于新的地方。我们并不应该过于纠结这个遗产到底属于具体哪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发展,说明了这个文化遗产受到了良好的保护及传承效果。每个省市可能都会有与其他地方重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一定也有各自的特色,他们可以各自发扬并存。
张心一: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他的包容性很强,上海的开埠虽然才一百多年,但是代表上海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却有很多,那么上海的非遗项目有许多却是来源于其它地区,但是由于较长时间的运作和衍变,已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和地方风格,就是被称为海派艺术,所以虽然说是外面流传过来的,但是其制作的方法及风格都有所不同。
网友“993482”问:上海有专门的非遗网站吗?如果没有,今后会不会开设?
陈甦萍:有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chshanghai.cn/
网友“563227”问:我想问,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期限吗?会无限制地保护下去吗?
杨庆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政府的职责,会永远保护下去。但是,我们非常希望全社会每个人都能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乃至传承。现在,很多社会机构及个人都在自发的对他们喜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遗余力的进行保护,我们就是希望全社会有这样的共识和文化自觉,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血脉,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网友“859365”问:陈主任,你说要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一个项目很赚钱,还需要保护吗?它自身就会吸收投资,发展得很好吧!
陈燮君:我前面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适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有些非遗项目“很赚钱”,和政府依然需要花钱进行保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然,因为“很赚钱”,可能“不缺钱”,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但是,有了钱不等于进行了保护。保护有具体的工作内容,不仅需要花财力,而且需要花精力。同时,专业的指导、部门的协调、方方面面的共识的形成非常重要,这些问题不是仅仅用钱就能解决问题的。
网友“787900”问:陈代表,听您说明年会向人代会提出有关非遗方面的相关意见,可否提前向我们透露下,主要是哪个方面的,谢谢?
陈燮君:主要是关于非遗保护的立法、各部门协同和加强中小学生关于非遗保护的教育等方面。
网友“578602”问:张代表,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军人物。那么你得的称号对你们企业的经营带来过什么影响呢?
张心一:首先我很荣幸获得了这个荣誉和称号,作为我们一个老字号的企业,它的根本的立足点要突出一个老字,而这个老字是什么呢,它一个是品牌老,而更重要的是它传承了这个老字号企业的最核心的技术,和传承的项目,那么我们企业传承的主要项目就是金银细工,那么它就是我们老字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作为传承人,有责任把它传承和发扬下去。
网友“900094”问:外地有没有做的比较好的非遗的城市,我们可以借鉴一下?
杨庆红:国家从2001年开始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引起了高度的重视。04年开始,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卫的《人类口头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文化部也正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并且成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全国31个省市的政府也相继成立了职能部门,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进行挖掘、普查和保护。比如我们周边的省市,浙江、江苏和福建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都非常大,他们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上海学习。
网友“750525”问:怎样鉴定换黄金的真假、纯度和价值呢?怎样知道一个金子好不好?张代表可否简单介绍一下!
张心一:首先买黄金一定要到正宗的品牌店去购买,另外如果要去鉴定的话,我们有专门的鉴定的地方去鉴定,比如说在我们老凤祥的门店都有鉴定的地方。
网友“090283”问:传统手工艺的失传是否和科技日益发达,机械日益智能有关,如果是这样,我们还有必要保护手工艺吗?
杨庆红:您的问题非常好。正是因为高科技时代社会快速的发展,使我们非遗项目生存的环境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它们一旦被高科技的、机械的、工业化的、成批量生产的模式所代替,也就不称其为非遗了。非遗的价值恰恰就在于它的独特性、唯一性、排他性,它的每一个产品都是与众不同的。因此,这种文化的基因和底蕴,是区别于其他同类物品的独特性所在。
陈燮君:传统手工艺的失传,有的和科技日益发达、机械日益智能化相关,但不尽然。以笔墨纸砚的制作而言,现在也有机械加工的介入,但是高水准的笔墨纸砚还是要靠非遗的手工解决问题。比如宣纸,不少媒体都在呼吁,要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因为真正的好纸是靠手工制作的。又如制墨,现在麝香、冰片很少融入墨碇,能够做一斤重的高手也越来越少了。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解决传承有人的问题,也就是解决领军人物和他们的高超的手工艺的问题。
网友“059600”问:张代表,金文化是不是非遗项目?具有哪些特点和价值?
张心一:我们不能笼统地这样讲,因为金文化的范畴很大,我们所讲的非遗项目是要通过国家认可的,我们所指的金银细工是由国家认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那么作为金银细工的作品,因为它运用了传统的手工艺,进行打造而成的,所以它除了一个经济价值以外,更主要的是体现它的艺术价值。
网友“565346”问:非遗保护工作的资金有哪些来源?完全靠财政支出能满足不断扩大的范围吗?
陈甦萍:非遗保护工作的资金来源,目前来说,我知道的有政府财政拨款和民间出资两种。完全靠财政支出是不能满足日益增长并不断挖掘出来的非遗保护项目的保护需求,政府在这项工作上非常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例如,我是一个上海沪剧的非遗传承人,以往个人出专辑时,都是靠民间资助,现在已经和以往大不相同了,我在筹备即将出版的个人专辑时,就得到了市和区级两方面财政的资助,确保了专辑的顺利出版。
网友“020995”问:现在有专门的学校对接领军人物来培养接班人呢?政府有何政策给予帮助?
陈燮君:因为非遗种类非常多,所以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比如说,戏曲、杂技、马戏、中国画等等,都有专门的学校培养人才。但是,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个过程,学校里的尖子未必已经成为领军人物,需要长时间的磨炼。同时,就非遗来说,很多都是师徒传承的,是在工作实践中完成非遗保护的。对于这样的非遗项目,需要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实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政府在这方面有积极的政府导向,包括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费的倾斜,但是非遗的保护工作是长期的,目前的存在问题是客观的,政府这方面正在积极努力。
网友“707254”问:上海人都讲不来上海话了,如今上海话该如何保存下去?
陈甦萍:其实这个现象我们政府已经看到了,并非常重视。在以往的电视台节目当中,没有一个新闻节目是用上海方言去表达的,现在每周六和周日晚的新闻坊,是用上海方言播报的,其实对我们学习上海方言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其目的,就是不让上海话在上海本土消失。哈哈~~~其实看我们的上海沪剧,也是学习上海方言的一种途径!
网友“060222”问:剪纸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陈甦萍:当然是喽,在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就有剪纸艺术。
网友“300826”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乃至开发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杨庆红:非常感谢您关注上海文化行政部门为非遗做了哪些保护工作。近年来,我们根据国家文化部的要求,首先对上海的非遗进行了全面的普查,了解我们自己的“家底”,其次,我们对“家”里的这些“好东西”进行了专家评审,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对上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四批次的认定。目前,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179项。同时,我们经过严格的审核和推荐上报国家,再经过严格的评审,目前上海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55项(单项64项)。与此同时,我们还认定了四批上海市级的非遗传承人目前总共为539人,国家级传承人94人。
张心一:很高兴与大家交流,希望大家更多关心,促进上海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
陈燮君:非常高兴有机会在网上和朋友们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从整体而言,上海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还在积极努力。但是,非遗的保护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已经消失的非遗的风景的恢复也需要时日。上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有待我们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谢谢网友的热情参与。
陈甦萍:亲爱的网友,感谢你们的陪伴,度过了一个小时的聊天,和你们聊天非常的开心,对我来说,也是扩大我们上海非遗工作和沪剧的传播。谢谢!
杨庆红:由于时间原因,很多问题就不一一回答了,希望大家和我们一起关注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谢谢网友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