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到底“拧”起来 静安超大型社区管理出新招
2017-1-9 16:35 来源:东方网 作者:张欢 选稿:丁怡隽
图片说明:彭浦新村街道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中心
东方网记者张欢1月9日报道:超大型社区怎么管?静安区给出了方案。2016年11月,上海首家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在彭浦新村街道落成,通过捏合下沉的执法管理力量,扩大协同范围,形成条块联动,做“实”做“细”社区管理和服务。记者近日了解到,运行两个月以来,相关效应正逐步显现,该中心的模式也有望得到复制和推广。
聚合一切可聚合的力量
彭浦新村街道位于静安区西北部,是50年代初由工人新村发展起来的超大型、居住型社区。街道共33个居委会,67个自然小区,面积抵得上老静安区的一半,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3.8万人,光辖区内的派出所就有两个。居住型的社区滋养了具有“原生”特色的商业,小型商业门店沿街而开,数量大、分散广,50平米以下的商铺占比高达85%,不少还是经营、销售、住宿一体的“三合一”店铺。
人多,事多,难管。一直以来,居民区内外违章搭建、私拉电线、违规经营、占绿毁绿、马路菜场等现象反反复复,深得民心的“彭浦夜市”也让单打独斗的执法者左右为难。社会治理难题四处冒泡,既困扰着主管职能部门,也困扰着社区管理者。
终于,关乎城市社会治理的“1+6”文件带来了契机。职能部门往下伸了伸脚,如果配上合适的鞋,步子或许就能迈出去。这一点,彭浦新村街道的管理者们看得很明白。除了第一时间落实城管、绿化市容、房办等执法管理力量“下沉”,街道方面抓住机会动起了脑筋,想尽办法邀请更多力量“入队”,拧成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铁拳头”。
设在平保小区里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中心,让“铁拳头”成了形。
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心有两个楼面,约2000平米,集中了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市场监督管理所、城管中队、房管办、绿化和市容管理所、静安城发集团平台管理分中心6家单位联合办公,犹如社区管理的“中枢”系统。从各个渠道发现的街区、小区问题,传递汇总到中心进行分析判别,继而找准方案,迅速交由一个或多个部门处置。
图片说明:设在中心底楼大厅的市场监管所服务窗口
“集中办公聚合了管理力量,消除了过去因空间隔离造成的信息不畅、配合失调等问题。”街道办副主任张西飞说。事实上,市场监管所原本在附近单独办公,街道方面为了把拳头握“实”,专门腾出空间配置了检测化验室、罚没仓库,把社区管理的一支关键队伍“团结”了进来。此外,派出所、交警中队等虽不在一处办公,但也通通被纳入了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的联合处置流程。
中心投入使用以来,“1+1>2”的聚合效应正在逐步显现,社区管理效能大幅提高。街道仅用一周时间就将山泉花鸟市场三楼1500平方米的违法建筑拆除,消除“三合一”等安全隐患160处,并率先对东茭泾河沿线的违法建筑开展了整治。依托协同机制,去年12月出动1400余人次,一个月内关停取缔无证无照餐饮店224家。
科技与制度加码,让管理不留白
在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有一个24小时全时段亮灯的房间,墙上大大小小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一些小区出入口、主干道、公用设施的实时影像,各个小区的情况一目了然。
依托静安区实施的“美丽家园”建设,不少老小区添置完善了摄像头和监控设备。彭浦新村街道主动跨前一步,顺势拉了一张智慧社区局域网,搭了一个总指挥室,计划在今年全面接通各个小区的视频监控系统,小区围墙内外两手抓。
图片说明:中心监控指挥室
不过,光是隔空监控还不够。为了确保社区管理长久、深入,街道依托聚拢起来的资源,化零为整,组建了“社区综合管理巡查队伍”,并以各成员单位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及网格工单类别清单为基础,梳理汇总成一张“社区综合管理巡查清单”,确立了每日“定人、定时、定点位”的综合巡查模式。
这样的“天罗地网”很快发挥了作用。位于闻喜路的友林酒家最近被暂扣了桌椅和炊具,经营者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投机“转型”还是露出了马脚。
由于无证无照经营,油烟扰民,这家餐饮店在一次集中整治时被依法关停取缔,店家表面上停止了营业,却暗中通过网络订餐平台从事食品加工、外卖活动。由于行动隐蔽,一般很难被识破。
去年12月19日晚,小区物业公司发现该餐厅位于小区内的后门有大量刚刚倾倒的餐厨垃圾,立即将此事汇报给了房管办和绿化市容所,两个部门进一步将情况传递至城市综合管理中心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监控视频回放证实,外卖送餐员在后门处取走了店家制作的食物,全程耗时不过10秒。
证据确凿,社区管理办公室、市场监管所、城管执法中队等单位立即行动,对私自营业的友林酒家再次进行了整治。
据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伟介绍,由于缺乏沟通联动,以往社区问题的发现和处置率大约维持在70%的水平。如今,由于建立了“信息互换、取证互认、执法互助”的管理模式,各执法部门共享资源,一体运作,不留空白,近期开展的整治工作平稳有序,均没有发生回潮现象。
追求细节,监管与服务并举
位于三泉路闻喜路路口的“网红”小吃“彭浦第一炸”最近“绝处逢生”。由于租借在居民区内,不具备置办证照的条件,网红店一度被关停。不过,经由街道、市场监管所等部门的牵线搭桥,这家小吃店终于在临汾路上找到了心仪的门面,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走上合法经营的正途。
“以前单靠一个部门,往往有心无力,现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可以互相借力。”街道方面介绍,在取缔非法经营和乱设摊的同时,引导部分小业主进入正规铺面,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通过疏堵结合,让人为难的“彭浦夜市”今年也终于改头换面,升级换代。目前,临汾路第一标段等路段的主体施工和业态调整已经完成,“临汾路景观?商业中轴线”初具规模。
环境好了,“心头好”还在,这是一盘皆大欢喜的棋局。
为了下好一盘盘棋,彭浦新村街道对每个细节都丝毫不敢怠慢。在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中心里,最醒目的就是墙面上布置的各种展板和图表。小区特种设备分布图、物业标准化达标情况、环卫作业标准、门责制度落实情况,每一样都涉及到社区管理的细枝末节。
图片说明:门责制度落实情况表上,黑色的卡片代表被关停的店铺
图片说明:经过改造提升的店招店牌
图片说明:平顺小区被打造为“美丽家园”建设示范小区
以往,小区的物业管理一直不温不火,自从被纳入中心的联动机制,这块工作被“提亮”了。月月碰头、考核上墙,各个小区的物业经理们倍感压力。让他们压力更大的,是街道专门开发的物业综合管理系统平台、“彭浦安居”智能终端。借助这个终端,从居民报修、物业接单、上门服务,到过程督办、后期评价,所有环节都留下痕迹,避免问题被反复转办,防止责任方推诿扯皮。另外,经实名认证的居民还可以通过终端对小区物业进行考核评分,结果也一并被纳入物业达标考核评价指标。
今年以来,全街道共完成9个3万平方米以下小区的归并,解决了7个存在物业多头管理问题的小区,劝退物业企业11家,清退管理不到位、服务质量差的物业企业1家,辖区内三级资质物业企业占比下降了15%。
通过组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彭浦新村街道把小区内外的管理和服务“包了圆儿”,也把服务老百姓、服务社区成员的窗口又往前挪了挪。记者了解到,运行两个月以来,中心已接连收到4面锦旗和6封感谢信,而这正是对静安超大型社区管理新尝试的回应。
(部分图片由彭浦新村街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