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寺街道巧舞"绣花针" 144户居民摆脱如厕难
2017-8-8 10:09 来源:东方网 作者:张欢 选稿:乔欢
东方网记者张欢8月8日报道:家住常熟路华山路的赵阿姨最近不断接到朋友的贺喜电话。原来,饱受如厕之苦的她终于在82岁的时候,用上了属于自家的抽水马桶,这对她而言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他们都说:‘你今年总算解放啦!’”话音刚落,赵阿姨开心地笑了起来。
8月7日,随着常熟路小型倒粪站被拆除,静安寺街道最后使用手拎马桶的144户居民翻开了生活的新篇章,他们真的“解放”了。
图片说明:8月7日,位于常熟路华山路的倒粪站被拆除
盼“来”又盼“去”的倒粪站
“解放”是上海人经常使用的一句俏皮话,不过对于像赵阿姨这样住在城市中心的繁华社区,却不得不每天靠手拎老式马桶或痰盂解决如厕问题的居民来讲,这却是一个再妥帖不过的词。
静安寺街道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千年古刹静安寺以及会德丰、越洋广场等30余幢商务楼宇代言着街区丰满的历史。街道里的居民住宅大都是解放前的新式里弄、花园洋房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建成的老式高层,不少住宅房龄直指百年。在这里,赵阿姨一家四口住着一个十来平米的房间,洗漱、吃饭、如厕、休息、会客集中在一方天地,所谓的“卧房”只能凭空搭一个铺盖板,以帘子相隔。今年年头上见着下基层调研的领导,老太太直言:“没办法,真没办法,吃喝拉撒都有困难。”
这困难中的困难,恐怕就是如厕。十一年前,眼见着周围的高档宾馆一个个冒了出来,赵阿姨拎着马桶痰盂进进出出,“觉得实在不好意思”。那个时候,她天天要走半站路,到华山路的居委会活动室去倾倒便盆,来回着实要好一阵子,遇上刮风下雨更是难堪。不过那个时候,街道已经开始注意到手拎马桶这个民生问题,为她和邻居们在就近的常熟路人行道上安装了一个不锈钢倒粪站。尽管仍摆脱不了手拎马桶的尴尬,但倒马桶变得相对轻松了些。
图片说明:常熟路潘老伯的房间,床边是一只完成了历史使命的痰盂
十多年之后的今天,街区变得更时髦了,马路上车流变得更密集了,而赵阿姨却烦恼依旧。随着近几年静安区推行的直管公房修缮和不断升级的“美丽家园”建设,不少居民的生活品质都得到了改善,但老旧小区住户缺乏独立的卫生设施这个老大难仍然是个短板。据静安寺街道摸底,截至2016年,整个辖区尚存手拎马桶144个,分布在海园、景华、愚谷村、百乐等8个居民区,赵阿姨们就是剩下来的那最后一拨人。
昨日,记者攀上通往赵阿姨家的陡峭狭窄的木梯,战战兢兢之下便洞悉了赵阿姨所说的力不从心。她家楼下,与她一样坚守着的潘老伯和家人也住着一间十来平米的房间,低矮的空间让老伯直不起身子,每走一步都十分缓慢。据了解,这些老旧公房的住户多为老年人,随着时间推移,拎马桶倒便盆让他们不堪重负,“如厕”这本经也将会越来越难念。因此,在得知区里试点“一平方米马桶”改造的成功案例后,赵阿姨们急切地盼望着能用上自有的抽水马桶。
方案有进有退 不拘泥于“入户独用”
事实上,赵阿姨们之所以被“剩”下,原因是多方面的,设施改造的技术障碍和人情障碍是两大因素,比如自有房屋面积太小而没有空间摆放坐便器,房屋位置特殊无法联通有效的排污管道,或者邻里之间有所牵制却互不相让等。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任何一个都是“致命杀”。
如此难攻的“山头”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被攻克,靠的不仅是管理者的细心和耐心,还有“精准发力”的智慧。为了解决最棘手的如厕难,静安寺街道党工委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专题研究。从居民区块长、主任、书记,逐级到各主要负责人,扎扎实实地走进居民家里走访查看,了解每一户的实际困难,并形成“一户一表”。相关职能部门华园物业及房管等则反复深入一线勘测,确定具体的解决措施。最终,一个“以一平方米马桶入户为核心,楼内建设合用卫生间为辅助,弄内建设公用卫生间为补充”的指导方案出炉。
与“一平方米马桶”改造相比,这个方案立足于工程的总体效益和长期效果,有进有退,层层递进。其特点就是不拘泥于卫生设备和场地的“入户独用”,而是从实际和效率出发为居民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使这些居民在最短时间内享用到最安全、耐用、舒适的卫生设施。
图片说明:盼了几代才拥有的一间卫生间,赵阿姨十分爱惜
赵阿姨的心愿就是在这个思路下达成的。由于她和几位邻居蜗居在同一个门牌号,房屋面积小,建筑陈旧,结构错综复杂,很难为每一家都安装入户式的抽水马桶。如果钻牛角尖,也许她们的问题就会重新被搁置,但这一次,灵光闪现了:在一次现场调研时,工作人员的视线越过了紧邻着的一堵墙,墙的那一头是金威物业公司的一个储藏用地。如同发现了“新大陆”,工作人员主动联系该公司,在陈述了困扰居民多年的“如厕难”问题后,金威物业欣然同意打通这堵隔离墙,并辟出场地给赵阿姨们建卫生间。
如今,倒粪站光荣“退休”,赵阿姨一家终于有了一个一步之遥的现代化卫生间,新贴的瓷砖泛着柔和的光,曾经不敢想的抽水马桶、电热水器、淋浴器、洗衣机齐刷刷地添置齐备。尽管是与邻居合用,但她却十分满足:“静安寺这里寸土寸金,能用上这样一个卫生间,我心里真的很感动。”
据街道党工委书记叶智坚介绍,在144户居民中,目前建成入户独用马桶的约有100户,这仍然是首选,但也有很多居民通过近户独用或合用的方式,用上了现代化的卫生设施。
社区共同体为解决“如厕难”铺路
金威物业的一次慷慨支援,解决了四户家庭几代老小的居住隐痛,而另一个驻区单位上海市教委的鼎力相助,则让38户居民从此有了独立的“外置式”卫生间。
在愚园路433弄深处有两排横向分布的砖木结构楼房,居住着38户居民。因为屋内没有卫生设施,弄口设置了一个公共厕所。不过公厕的存在杯水车薪,居住在此的38户居民家家户户过着倒马桶的日子。在此次卫生设施改造过程中,街道方面设想争取驻区单位的支持,把公厕所在的公用房改造成居民的卫生间。然而,由于房屋年代久远,关系错综复杂,前期的沟通就耗费了2个多月时间。几经周折,街道方面终于找到这片房屋的真正主人。原来,愚谷邨居民区内的433弄是市教委的系统房,公厕所在的公用房当时还被出租另作他用。
图片说明:愚园路433弄的“一站式”卫生设施
图片说明:39间独门独户的卫生间,满足了38户居民的如厕需求
依托区域化党建的优势,愚谷邨居民区积极与市教委沟通,争取在愚园路433弄的卫生设施改造上获得有力的支持。可喜的是,市教委对这项惠民工程十分赞同,拿出近100平米原本对外出租的房屋,街道、物业、施工方、市教委等多次协商实施方案,三易其稿,最终建成了可供38家居民分户使用的卫生间。卫生设施建成后,居民纷纷叫好,并主动拆除了私自搭建的15个违章建筑。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随着上海社会治理的不断创新,社区成员的热情前所未有地被激发,社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在静安寺街道,除了约4万的户籍人口,还有数目庞大的社区单位,活跃着数万名青年白领。近年来,街道以区域化党建、社区学校等为纽带,凝聚起大大小小的社区共同体。解决静安老城厢居民“如厕难”的实践证明,社区成员的彼此认同也为处理区域性事务打开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