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研街镇书记手记|沉下去,不做“掉到井里的葫芦”
2018-2-9 10:41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文辉 选稿:郑婕
【编者按】
“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到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到市场社区,亲自查看、亲身体验。”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当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大调研的意见》,全市上下各级领导干部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基层、调研走访,倾听声音、解决问题。如何通过大调研,听到真心话,了解真情况,采取真行动?即日起,东方网策划推出“大调研街镇书记手记”栏目,分享各区街镇当家人在大调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正确的决策,绝对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堆人,不做调查研究,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就能产生的。”当前,正值全市上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之际,我更加体会到总书记这些话的重大意义。
和往常一样,几天前我又来到城市书房碧江馆。进了门,我总习惯弯下腰,看看门禁系统显示的到访人次,翻一翻留言册上的读者留言,楼上楼下转一圈和读者聊上两句。统计数字告诉我,两个面积仅仅330平方米的书房,从去年4月23日启用到去年底,共接待12.3万人次,平均每天500多人次到访。借还人次占江川图书馆同期总量的43%,借还册数占比30%,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人是通过家门口的城市书房完成借还的。
我问一位看书的居民,这里为什么吸引你来。他回答说,这里离家近,走几步就到了,特别是这里装修风格,很雅致,有家的温馨。读书累了,靠在椅子上看看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也是一种享受。而走在外面的人,透过大落地玻璃,看到在喧闹的城市中还有一群静静读书的人,更是一种风景……
我听了触动很大,城市有时可能需要有一些很高大上的标志性建筑,但这种近在家门口的“有温度”的文化空间却更加不可少。因此我们今年又规划了3个书房,沧源馆3月就要开放。这也让我坚信,把老百姓家门口的小事做好,城市才有温度。
在“走千听万”的过程中,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像掉到井里的葫芦,看着深入了,其实还浮在表面。最近,我去闵行开发区调研,对于如何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可以说是“一张成绩单的两面”。我请职能部门做了一个粗略统计,开发区86家企业,接受了街道层面27类检查1443次,平均每家一年配合检查17次,还不包括环保、检验检疫等市、区级层面的检查。在强生制药公司,工厂负责人给我一份清单,仅安监、治安、工业卫生、药监4个部门一年就去了54次,相当于平均每周都要迎接一次检查。这张清单怎么看?
一张成绩单的两面,我们自己看是尽职尽责,管得很严,要表扬,但人家企业看你就是扰民,就是一种负担。
李强书记提出企业服务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我们以前把重心放在了“有求必应”上,忽视了“无事不扰”,通过这次专项调研,发现“无事不扰”对生产型企业的日常运营太重要了。所以我就下决心,将闵开发综合管理办的职能延伸,从有求必应的服务延伸到无事不扰的统筹,对相关职能部门的检查项目进行梳理,统筹协调街道甚至区级层面的日常检查,真正为企业“减负”。这次街道安监所向闵开发综合管理办提请的春节前大检查,我们就把环保、市场监管等8个部门统筹起来实施了。
大调研是一种工作方法,是听民声、察民情、集民智、解民忧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干部政治立场、工作方法和对人民群众感情的重要体现,只有真正做到沉下身、静下心,调研才能增加思想和行动的分量。
(作者系闵行区江川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