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铁可扫二维码过闸了!看沪上公共交通支付方式如何变迁
2018-2-11 12:24 来源:东方网 作者:吴佳逸 选稿:郑婕
上海地铁迎来刷手机进站的时代!在上海磁浮线支持“地铁快付”乘车短短两个多月之后,1月20日起,上海地铁全网络试行基于Metro大都会APP的“地铁快付”系统刷码进出闸机。这意味着,在原有单程票、交通卡等基础上新增了一种票务选择,以后坐地铁再也不怕没有零钱、忘带卡了,一机在手乘遍上海地铁!
新的支付方式弥补了交通卡的弊端,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再往前追溯,交通卡是地铁时代的产物,本票见证了无人售票时代,月票则是上世纪上班族的通勤标配……那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公共交通的支付方式,看看它们曾怎样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出行。
扫码体验略烦但有优惠
扫码过闸机时,人们需要使用到的是上海地铁运营方——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开发的手机appMetro大都会。用户需要提前下载、注册,在支付方式上可以选择支付宝或者银联卡。在过闸机时,用户需要点中间的乘车,调取乘车二维码,在标志着“刷码过闸”的闸机上扫一下。另外,用户也可以选择通过银联卡、支付宝给钱包充值,用充值的钱支付地铁车票费用。
在闸机方面,上海的单站地铁每个进口和出口各有至少2个闸机支持扫二维码。较新的如17号线、9号线三期的车站,每个闸机都配置了设备支持二维码的扫描。
不少年轻乘客对扫码进站表示欢迎。有不少人都曾经历过走进地铁站却发现没带够现金的尴尬,而手机扫描进站就大大方便了“无现金族”。小编近来上下班坐地铁,也喜新厌旧扫起了二维码,体验下来,地铁站的配套服务还是可以的,小编所途径的地铁站,相应的闸机旁都有志愿者,提醒扫码过闸的乘客“开一下蓝牙哦!”或者是关照一声“手机不要离太近!”。
小编感到,近来还是会首选扫码支付,因为无论哪种扣款渠道,都推出了限时减免车费的优惠活动,比交通卡的“换乘优惠”还要便宜。
交通卡,还有什么功能是你不知道的?
上海公共交通卡在地铁时代应运而生,自1999年12月27日开始试运行,至今已有18年的历史。
说到交通卡,上海市民最大的感受,想必就是“方便”。它使用方便,对着POS机轻轻一刷,“滴”的一声便扣款成功,它购买、充值都很方便,几乎每个地铁站里都可以解决,有些便利店也可以充值。它使用广泛,上海公交车,轮渡、出租车、机场线路、地铁等都能刷,还能用来停车、加油,甚至在高速公路和旅游集散中心也能刷,是真正的“一卡通”。
除了这些常见功能,还有些“隐藏技能”,在网上,我们可以查到许多交通卡的使用攻略,天天使用着它的人们未必都熟悉。例如民心所向的交通卡刷遍长三角功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大家应该都碰到过,手持交通卡,却在长三角某城市刷卡失败的窘境。小编发现,网上有非常详细的介绍,一种颜色的交通卡对应不同的城市,并且这个异地互通的名单是在不断调整的,据说这和不同颜色卡内的芯片有关,也就是说下次出发前,先对照下攻略,选好卡色,就能刷成功啦。
领本票像发工资
公交预售票也称“本票”,在上个世纪末代替月票进入了上海市民的生活。上海1994年10月20日实施公交体制改革,在推出无人售票车的同时发售了公交预售票,作为取消月票后的一项重要便民措施,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很多单位为了补贴职工的交通费,集中购买公交预售票向职工免费发放。在全社会的追捧下,至2000年,公交预售票的销售额达到8.5亿元。
本票就是一张张“代金券”,一张本票就相当于一元钱,因为其整洁、方便找零而受到乘客的欢迎,当时的上班族都感叹:“每个月1号去财务处领本票,就跟发工资了一样兴奋。”上公交车后,把一张本票丢进投币机就可以了,省去了准备零钱这些琐事。
那时候小编还是小小编,小小编的零花钱也不是钱了,就是几张本票,小小编妈妈的意思很明确,这些票就放学乘乘公交车吧,也别想着买别的了。还好校门口的小卖部与时俱进,本票也可当货币来使用,于是小小编放学就花一张本票去买一卷“大大卷”或一支“吸的冻”,然后再步行回家……
可随着1999年底公共交通卡的问世,预售票的市场份额开始逐渐减少。随着上海公交卡普及率日益上升,大部分市民早已放弃使用公交预售票。从2010年3月31日起停止发售公交预售车票,“本票”成为上海人一段难忘的记忆。
月票,你见过吗?
月票,顾名思义就是由单位一次性交完这个月的费用,使用者可以凭该票无限次地乘坐指定的公交车等公用交通设施,不用准备零钱。
“上车请买票,月票请出示。”每站乘客上车后,售票员都要这么喊一嗓子,听得上海人耳朵老茧都要出来了。至于月票究竟长什么样,很多人只闻其名,未见过实物。
几年前,巴士三汽举办过一场“公交老物件”征集活动,这张巴士集团珍藏的1984年的公交月票唤起了很多人尘封的记忆。这张卡号为“0984412”的硬纸板月票历经了30多年,却一点没有破损,仅仅褪色而已。月票正面左边贴着持票人的一寸黑白照,照片由职工本人提供,当售票员说“月票请出示”时,持票人就要出示月票,必要的话,售票员还会对照照片和本人,就像身份证和护照那样,月票是不能转让使用的;右边整整齐齐贴着一张缴款凭证,绿色的“6”字代表这是1984年6月的月票;上方还有一个蓝色的骑缝章,没有章,这张月票也是不作数的。
月票并不是每个职工想办就能办的,经过职工填表,单位审核,最终只有家离单位距离远的职工才能办理月票,这个“远”,单位也会有自己的标准。所以,使用月票,不仅是便捷,更重要的是优惠。
上海最早的月票可以追溯到1908年,清朝光绪年间,由英商电车公司对在沪外国人发售,解放后的月票是1951年开始的,但这种沿用了几十年的公交月票,却在1996年1月1日起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消失后,社会各界人士都提出过要重新发售月票的建议,以此来切实降低市民出行成本,然而大势所趋,月票没有恢复,但是,它所承载的历史文脉、公交文化却不会因为岁月的洗礼而淡去,是值得我们去珍藏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