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民族声乐专业走过60年 唱响中国的美好声音
2018-12-5 11:08 来源:东方网 作者:尚音 选稿:蒋昕婕
东方网通讯员尚音12月5日报道:昨天,上海音乐学院举行民族声乐专业创办六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包含纪念音乐会、研讨会以及《唱响中国的美好声音:纪念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创办六十周年暨王品素先生诞辰95周年图片展》。鞠秀芳、常留柱、才旦卓玛、廖昌永、方琼、杨学进、于丽红、石林、郑倜等名家登台演唱并参与研讨。
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民族声乐表演、教学事业的重镇。早在1950年代初贺绿汀担任院长时,就已特聘著名民族民间艺人如丁喜才等参与声乐系教学活动,并与其他老师一起携手培养出包括鞠秀芳等优秀学生,《五哥放羊》《走西口》等陕北民歌经她改编后传唱成为不朽的舞台经典。
1953年,王品素教授到声乐系任教并开始探索民族声乐教学事业,开全国之先河,先后培养了22个民族数十位歌唱家,其中包括大家十分熟悉的才旦卓玛、何纪光、宗庸卓玛等。王品素教授矢志不渝地扎根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事业,她曾经说过:“民族演唱风格的形成,是和该民族的生活环境、社会条件、文化传统、民族性格、语言规律、音乐特点分不开的,风格不是凝固不变的。一个民族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有它相对的稳定性,但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
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自创建专业以来六十年的教学中,强调在我国民族传统声乐以“字”为核心,字、声、情、表相结合的发声方法和审美要求的基础上,吸收西欧传统声乐先进理念和具体演唱方法,将两者融为一体,形成具有符合现代概念民族声乐演唱方法。教学中加强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坚持通过艺术实践,学用结合,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互动,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探讨钻研教学,敢于打破“门户”之见,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特别在近几年,加大实践的力度和难度,排演整部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再别康桥》《贺绿汀》等,取得了具有影响力的教学成果,在全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独具特色。
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虽是美声专业,但一直致力于演唱中国歌曲,她在留学欧洲期间就曾演唱云南民歌。她曾经说过“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同时,又接受了外来bel canto的经验,力求在新的艺术高度上,使我们的演唱既能体现民族传统的多元风格特性,又善于把握带有普遍共性的科学发声原理”,同时要做到“高音不刺耳,中音不显噪,低音不显浊,善过渡、如贯珠”。
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民族声乐团队在方琼、杨学进、于丽红等教授领军下,在师资队伍建设、拔尖人才培养、创作演出、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喜人成果,为上海音乐学院“双一流”“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做出贡献。正因为一代又一代教育家的不懈努力,中国民族声乐事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引来世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