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基础研究 培育创新之源
2023-11-27 11:19 来源:东方网 作者:马骏杰
基础研究的本质是探索客观世界规律、拓展人类知识边疆,发现新原理,创建新理论,孕育重大颠覆性变革的科学活动。
11月22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总工程师赵健做客“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在线访谈,为广大市民和网友带领大家走近基础研究,与大家谈谈本市基础研究成效与创新发展举措,并为网友解答一些与基础研究相关的问题。
三个特征认识基础研究 三个方向呈现发展趋势
上海市于2021年出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自由探索与战略导向相结合,优化基础研究发展环境,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进一步推动上海基础研究领域跨越发展形成制度保障。
赵健指出基础研究的本质是探索客观世界规律、拓展人类知识边疆,发现新原理,创建新理论,孕育重大颠覆性变革的科学活动。具体到“基础研究”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人范尼瓦·布什于1945年发布的《科学——无尽的前沿》报告。在报告中,基础研究被描绘为没有明确应用背景、以好奇心驱动的科学研究,并首次给出了基础研究的定义:“基础研究在执行时没有任何实际目的,基础研究产出的是自然法则的总体知识。”但从诞生之日起,基础研究的内涵就不断发展和演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从早期以兴趣导向的自由探索为主,逐步向需求和应用导向拓展,重大科技问题带动的“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和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相结合的趋势日益显著。
赵健认为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主要的特征有三个。一是研究周期和成果积累的长期性。基础研究是一个知识探索和增长的长期过程,探索科学的前沿、拓展人类知识的疆界,需要深入细致的思考和百折不挠的验证,突破性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长达十余年的持续努力,需要十年磨一剑的专注精神。二是研究成果的不确定性。基础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往往路径不清楚、方法不确定、失败率很高,对结果不可预知,需要以充分的耐心,从政府、机构和科学家共同体等不同层面培育创新生态和包容文化,要有宽容失败的胸怀和静待花开的耐心。三是人是基础研究的“第一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基础研究探索未知的本质决定了其高度依赖于人的创新能力,要发现科学规律、取得基础研究重大突破,“人”对于基础研究来说,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执着、富有激情、真正瞄准科学前沿不断探索的优秀科学家,确实是高水平基础研究的“关键少数”。
赵健表示在当前的背景下,基础研究正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一是科学问题呈现复杂度加剧、学科交叉融合、转化应用周期明显缩短的特点。二是从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向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基础研究已不仅是好奇心驱动,应用带动越来越明显,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逐渐成为基础研究问题的动力来源和使命追求,自由探索、兴趣导向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导向相结合已经成为基础研究选题的必然趋势。三是科研范式变革对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各类精密检测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进步,基础研究的科研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基础研究的团队协作程度越来越高,一些重大的基础研究任务需要更加有组织的投入和推动,由科学家团队瞄准重大方向开展导向性的研究,大团队、大设施、大平台的作用逐步加强,“大科技”“大投入”的特点日趋明显。
研究机构人才队伍不断发展 资金投入稳步向好
赵健阐述从总体来看,上海拥有一批基础研究优势机构和一支具备较强实力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战略科技力量和大科学设施数量具有一定优势。
从大科学设施建设看,已建和在建的大科学设施数量达15个,已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服务功能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
上海基础研究高水平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3年新增两院院士名单公布,共新增院士133位。其中,上海新增18位,创历年新高。截止目前,人事关系在沪的两院院士共187位,全国占比超过10%。2023年11月15日,科睿唯安发布《2023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上海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入选122人次(中国大陆共1275人次),入选科学家118人。近10年上海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科学家1158位,全国占比13.69%。
赵健指出上海一直重视基础研究,1987年就设立了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2021年出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在投入方面,上海基础研究投入逐年增加,2022年上海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达到180.59亿元,近10年平均增长率为14.15%。整体投入强度稳中有进,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从2013年的7.06%上升至2022年9.11%。承接国家重要任务的能力不断增强,近五年平均每年承接434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累计获得经费支持达146亿元。2022年创新高,承接4649项,资助金额为33.48亿元。上海市科委也建立了基础研究资助体系,主要有项目、机构/平台和人才三类,每年通过各类计划,资助上海市的基础研究科研活动。
聚焦五方面规划 推动上海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赵健表示推进落实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部署方面主要的工作思路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研究重要论述精神和对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上海基础研究发展的现状,充分遵循基础研究发展规律,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着重把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上海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落实好、实施好。重点围绕完善选题和任务形成机制、扩大基础研究多元投入、优化科技资源聚焦配置、深化分类评价改革等思考谋划进一步推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不断强化上海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带动性布局。
在工作理念上:一是要更好形成共识。在全社会层面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重要性的一致认识。二是要选对人和支持人。上海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以及围绕顶尖学者形成具有发展潜力的一批青年科学家队伍。三是要选好题。基础研究科学问题的凝练要立足科学的无尽前沿和重大应用牵引,而不是盲目追逐热点、盲目挖掘“次级”问题或“自造”问题。四是要优化管理有组织推进。以“选对人、选好题”为核心,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体系和管理模式,优化资助机制,充分激发科学家创造性。五是要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基础研究本身是高风险活动,具有不确定性、长期性等特征,要为真正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营造宽松包容的科研环境,鼓励科学家啃“硬骨头”,闯“无人区”。
在上海基础研究的下一步具体工作展望方面,赵健表示首先将进一步完善选题和任务形成机制及相应的支持方式,依托上海市科技创新战略咨询决策机制,在全球范围内遴选具有国际视野的顶级科学家和行业专家组建基础研究领域战略咨询专家组。二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特别是优化基础研究投入结构,这也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之一。三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加强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能力建设,探索实施重大科研项目专员专管,聘请科研经历丰富的科学家作为项目专员,实施项目专员任期制,加强项目过程跟踪管理。四是要构建良好学术生态和开放合作格局,积极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持续深化基础研究国际交流合作,构建基础研究全方位国际开放合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