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健康守护者的进化与科学佩戴指南
2025-2-19 13:13 来源:东方网 作者:赵霞 选稿:潘子慧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你方唱罢我登台,威胁着每一个人的健康。众所周知,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措施,目前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你是否清楚口罩是如何逐渐融入我们生活的呢?在不同的场景下,我们该如何选口罩?怎样佩戴才能达到最佳的防护效果呢?今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聊聊口罩那些你可能不了解的小知识,为你的健康防护再添一份坚实的力量。
口罩的前世今生
在古代时期,为了防护烟雾、灰尘或病原体,人们可能会使用简单的布料遮盖面部,这或许就是口罩的最早原型。现代口罩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欧洲。当时,黑死病肆虐,人们使用由浸过蜡的油布制作的鸟嘴面罩,眼眶处安装玻璃,鸟嘴部分填充樟脑等物,用以过滤空气、抵御疾病。尽管这种防护方式有限,但它却成为那个特殊时期的独特防护象征。
到了19世纪末,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口罩的设计开始逐渐改进。1895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戴上纱布口罩,以减少患者伤口感染率。然而,这种口罩会让医生呼吸不畅且容易湿透。1899年,法国医生保罗·伯蒂改良了一种6层纱布的口罩,可以自由系结,用环形带挂在耳朵上,这便是现代口罩的雏形。
但是,口罩第一次真正在防疫上起到重大作用是来自于中国。1910年,一场震惊世界的瘟疫,从贝加尔湖向南传播到我国东北地区,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短短4个月内发展到5省6市,死亡人数达到6万多人,瞬间尸骸遍野,举世震惊。一位31岁的年轻医生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哈尔滨,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在贫民窟里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例尸体解剖,从而断定瘟疫来源于肺鼠疫,靠飞沫传播。他就是伍连德。他提出了一系列的防疫措施:控制铁路、公路交通,以防瘟疫蔓延,隔离疫区,还推广分餐制。为了防止疫情传播,他还设计了一种简易而实用的口罩,这种口罩由两层纱布制成,中间放置吸水药棉,能够有效阻挡病菌飞沫传播,被后人称为“伍氏口罩”,开创了中国医用口罩的先河。在1911年4月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伍氏口罩”被各国专家称赞——“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凭借着口罩和其他一系列举措,他仅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鼠疫。1935年因为“在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以及发现旱獭于其传播中的作用”,伍连德博士被提名诺贝尔生理或者医学奖候选人,这也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人。
真正让口罩从外科医学器械走向大众的标志性事件是一战时期的西班牙大流感。1918年3月11日,这场夺命世纪大流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暴发,通过战争流传到欧洲一战战场,随后席卷全球,感染了全球超过30%的人口,造成了5000万-1亿人死亡。为了对抗疫情,各国的人们都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口罩在流感肆虐期间变成了全民用品。
二十一世纪以来,从2003年“非典”肆虐,到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口罩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我们该如何选择口罩?
随着科技的发展,口罩的材质和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纳米口罩、智能口罩等多种类型的口罩不断涌现,那么,我们日常用到的口罩都有哪些类型?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口罩呢?
口罩的种类
1.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执行医药行业推荐标准YY/T0969-2013《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这类口罩防护等级较低,不能对颗粒及细菌病毒起有效的防护作用。
2.医用外科口罩
医用外科口罩执行医药行业强制标准 YY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防护等级中等,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30%,细菌过滤效率≥95%。
3.N95/KN95/FFP2等颗粒防护口罩
KN95/N95并不是特定的产品名称,而是源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普通防护口罩标准。
KN95口罩:主要执行我国普通口罩GB 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即能过滤≥95.0%非油性颗粒的普通防护各类颗粒物口罩。
N95口罩:N95源于美国的普通防护口罩NIOSH CFR 42-84标准,N95代表针对非油性颗粒的过滤效率≥95%,与KN95相同。
FFP2口罩:符合欧洲EN 149-2001标准,FFP2代表对油性和非油性颗粒滤过效率≥94%,基本与N95/KN95相同。
4.医用防护口罩
医用防护口罩执行标准GB 19083-2010,是防护等级分类里最高的一级口罩,所有医用防护口罩均完全达到N95/KN95口罩的标准。
防护等级高的口罩过滤效果更好,对病原体的防护效果也更好,但高等级口罩不但价格更高,而且过滤性和空气通透性难以两全,一般来说过滤效果越好,空气通透性就越差,佩戴起来舒适性也越低,因此应该根据场景选择不同口罩。
口罩的选择
根据国家疾控局发布的《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版)》规定:
1.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新冠、流感、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或出现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者(发热、咳嗽、流涕、咽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前往室内公共场所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距离小于1 米)时,建议佩戴N95或KN95等颗粒物防护口罩(无呼吸阀)或医用防护口罩;
2.其他人员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飞机、火车、长途车、轮船、地铁、公交车等)、进入环境密闭、人员密集场所时(超市、影剧院、客运场站、厢式电梯等)、前往医疗机构就诊、陪诊、陪护、探视等时,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3.儿童应选择相应的儿童卫生或防护口罩。
选择了合适的口罩正确佩戴才有效,快快来检查一下,你的口罩戴对了吗?
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
医用外科口罩:
1.佩戴口罩前清洁双手,检查口罩确保没有破损或污染,分清口罩的正反面,保持深色面朝外。
2.使用双手从中间向两侧拉伸口罩,确保它完全覆盖鼻子、嘴巴和下巴,使鼻夹结构在上面固定耳带。
3.按压金属条使之紧贴鼻梁,适当调整至口罩边缘与面部紧密贴合,确保口罩与面部周围没有明显的空隙。
4.口罩污染时或使用超过4小时后应及时更换。双手取下耳带,不接触口罩外面(污染面)的情况下拎住耳带,丢弃于医疗垃圾桶,再清洁双手。
N95/KN95口罩:
1.佩戴口罩前清洁双手。打开口罩,用手托住口罩,使鼻夹位于指尖,让头带自然垂下。
2.鼻夹朝上,用口罩托住下巴。将下口罩带(颈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耳朵以下的位置。将上口罩带(头带)拉过头顶,放在脑后较高的位置。
3.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顶部,用双手,一边向内按压,一边向两侧移动,塑造鼻梁形状。
4.气密性检查:用手罩住口罩并快速呼吸,确保口罩不会漏气,佩戴完成。
5.口罩污染时或连续使用超过6小时后应及时更换。用一只手慢慢地将颈部的下口罩带(颈带)从脑后拉过头顶,用另一只手拉上口罩带(头带)慢慢摘除口罩。用手仅捏住口罩系带丢入医疗废物容器内,整个过程手不应触及口罩。
作者:赵霞,上海市闵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闵行区卫生健康监督所)
(以上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