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胆胰“管道工”,微创时代的生命通道

2025-7-19 10:46   来源:东方网   作者:李军  

  当胆管结石或胰腺炎如猛兽般袭来,让患者痛苦难耐、蜷缩不已时,一项诞生于1968年的微创技术正悄然上场,化解危机、挽救生命——它便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这项技术通过口腔通道进入人体,无需手术,便可深入胆胰系统,精准疏通堵塞,解除疼痛。凭借其安全、高效与微创的优势,被誉为胆胰疾病诊疗的“金标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这项技术的神秘面纱。

  一、ERCP是什么?从意外到传奇的微创革命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简称 ERCP)是一种结合内镜与X线造影的技术:通过口腔插入十二指肠镜至十二指肠降部,找到胆胰管共同开口(十二指肠乳头),注入造影剂显影胰胆管结构,同步完成取石、支架置入等治疗。最早由美国医生威廉·麦丘恩于1968年意外插管进入十二指肠乳头,完成首次造影并奠定技术基础,随后于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逐步成为胆胰疾病核心诊疗手段。

  与传统手术相比,ERCP通过自然腔道进行操作,无需手术切口,极大地减少了对身体的创伤;术后恢复迅速,患者通常当天即可下床活动,住院时间也可缩短一半以上;更重要的是,ERCP能够实现诊断与治疗的同步进行,一次操作即可完成取石、支架置入等多种治疗,避免了二次手术的风险与痛苦。

  二、步步揭秘:ERCP如何操作?

  整项ERCP检查和治疗通常在静脉麻醉或镇静状态下完成,全程约30-60分钟,部分复杂操作时间可延长。以下为标准化流程分阶段说明:

  WDCM上传图片  

  三、ERCP适应症与禁忌症:谁适合做、谁不宜做?

  主要适应症

  ERCP已广泛应用于胆道与胰腺疾病的诊疗:

  ·胆总管结石:尤其适用于高龄、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胆管梗阻:如胆管肿瘤、胆道狭窄或胰头癌压迫,可放置支架引流;

  ·胆源性胰腺炎:解除胆道梗阻是关键;

  ·胆道感染(化脓性胆管炎):引流可快速控制感染;

  ·胆漏与术后胆道损伤:造影定位破口并置管引流;

  ·胰腺疾病:如慢性胰腺炎引起的胰管狭窄、胰管结石;

  ·术前引流:为黄疸严重的胆道肿瘤患者稳定病情。

  主要禁忌症

  ·明确或严重碘过敏;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无法耐受操作;

  ·明确胃肠道穿孔、急性腹膜炎;

  ·重度凝血功能障碍,出血风险极高;

  ·无法配合操作的心理或意识障碍患者(需麻醉支持)。

  四、ERCP常见并发症:虽然微创,但仍需警惕

 WDCM上传图片 

  如何降低风险?

  ·选择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团队;

  ·严格术前评估与术后监测;

  ·高危患者采用预防措施(如胰管引流、术中NSAIDs)。

  五、未来展望:从“造影”走向“导航”

  技术融合与升级:

  ·SpyGlass胆道镜系统:这是一种微型内窥镜,可以直接进入胆道内部,实时观察病变情况,支持精准活检和碎石处理。相比传统ERCP,SpyGlass极大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针对性。

  ·内镜超声(EUS)引导ERCP:对于传统ERCP难以到达的高位胆道梗阻或复杂解剖患者,结合内镜超声的引导,可精准定位病变部位,选择最佳路径,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

  ·三维导航造影技术:通过三维重建和导航系统,医生能够获得胆胰管道及周围结构的立体视图,实时调整操作策略,极大提升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机器人辅助手术平台: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成熟,ERCP有望被纳入腔镜机器人操作体系,机器人将辅助完成复杂且精细的操作步骤,减少医生疲劳,提高手术稳定性与精细化水平。

  个体化医疗:

  未来ERCP将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操作,更将结合影像学、基因组学、病理学等多模态数据,进行全方位的病因精准识别。基于患者个体的独特生物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提升疗效,降低术中和术后风险,实现真正的“精准医疗”。

  六、总结

  ERCP作为诊断与治疗合一的微创技术,已成为胆道与胰腺疾病的重要“守门人”。它通过口腔深入腹腔解决复杂疾病——不开刀,却能挽救生命。 这不仅减少了开腹手术的痛苦,更标志着医学从“切”向“通”的技术飞跃。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无辐射成像、新材料等技术的融入,ERCP 将变得更安全、高效,既能减轻患者痛苦,也将进一步拓宽其在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中的应用范围,为胆胰系统疾病管理开启全新篇章。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普外科 主治医师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