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妈精明吗”——社会转型期的家庭公共政策网络调查第四期分析报告
2014-7-29 15:20 来源:市妇联 复旦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
一年前国际金价大跌,国内中年女性大量抢购黄金引起世界金价变动,《华尔街日报》专门创造英文单词“dama”来形容“中国大妈”。2014年6月,上海市妇联与复旦大学社会性别发展与研究中心围绕“中国大妈”精明与否问题,开展了第四期“社会转型期的家庭公共政策”网络调查。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90份,其中男性参与者76位,占比26.2%,女性参与者214位,占比73.8%。30岁以下的受访者占比30.0%,31-40岁之间的占比30.3%,41-50岁的占比16.9%,51-60岁占比16.9%,60岁以上占比5.9%。从受教育程度看,初中及以下占比7.9%,高中/中专占比17.2%,大专占比18.3%,本科是主体,占比53.1%,硕士及以上占比3.4%。从月收入水平看,5000元以下的占比56.9%,5000-10000元的占比39.3%,10001-20000元的占比2.8%,20000元以上的占比1.0%。调查数据显示:
一、“中国大妈”家喻户晓
1、九成多网友知道“中国大妈”一词。
调查显示,92.4%的受访者知道“中国大妈”一词,只有7.6%表示没有听说过。
2、网友对“中国大妈”一词褒贬不一。
同时,我们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到:有7.9%的网友说非常喜欢“中国大妈”一词,27.6%的网友说比较喜欢“中国大妈”一词,23.8%的网友持中立或说不清的态度;21.4%的网友表示不太喜欢“中国大妈”一词,19.3%的网友说不喜欢“中国大妈”。
到底是哪一部分群体偏爱“中国大妈”一词呢?研究年龄和偏爱程度的相关性发现:年长的和年轻的网友对“中国大妈”一词都没有恶感,表示喜欢和比较喜欢的比例都比较高,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被称作“大妈”就权当尊敬,笑纳了。中年群体对“中国大妈”一词的喜爱程度不高。
二、性别不是决定黄金购买意愿的主要变量
1、一半以上网友具有投资冲动。
调查显示,7.6%的网友认为自己如果足够有钱的话,肯定会在去年国际金价大跌的时候买进黄金,44.1%的网友认为自己如果足够有钱的话,有可能会在去年国际金价大跌的时候买进黄金。
2、性别不是决定黄金购买意愿的主要变量。
不少媒体在报道“中国大妈”购买黄金时,总是特别强调在柜台前攒动的人头都是女性。到底是女性本人特别愿意购买?还是女性在家庭消费中占有主导权?或是女性仅仅只是家庭共同消费决策的执行者呢?我们分析购买意愿与性别的关系可以发现:女性并不比男性有更强的意愿要购买黄金。
数据显示:在国际金价大跌时,表示肯定会或有可能购买黄金的男性网友比例是67.1%,女性网友比例是46.3%,显著高于女性;表示说不清、不太可能和不可能的男性比例是33.9%,女性网友比例是53.7%,显著低于女性。可见决定购买黄金意愿的主要变量并不是性别。更多的可能只是由于收入提高,保值增值的需求也提高罢了。
研究收入与购买意愿的关系,很容易发现:月收入在50000元以上的网友,回答说肯定会或有可能购买的比例达到100.0%;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5000-10000元和10001-20000元的网友回答说肯定会或有可能购买的比例分别为52.8%、50.0%和37.5%。虽然低于月收入为50000的高收入群体,但也显现出较强的购买意愿。由此,我们大致可以判断,主要还是收入水平增加使得“中国大妈”更有实力将偏好黄金的意愿转化为购买行动。
3、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财富保值增值。
当问及现阶段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什么?10.3%的网友回答是赚取第一桶金,8.3%的网友回答是为了实现结婚置业目标,20.7%的网友回答是为了实现个人退休规划,48.3%的网友认为是为了现实财富的保值增值。无疑,为了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是人们现阶段投资的最主要目的。之所以,相当多的“中国大妈”在黄金价格一有下跌态势,就“出手”,且乐此不疲。
三、网友们已具有一定的投资风险意识
1、近六成网友期望的年投资回报率在10%以下。
从理论意义上讲,按照中国今年GDP增长率测算,实体经济回报率为7-8%,资本市场回报率一般也不超过10%。调查数据显示:有10.0%的网友期望的投资理财回报率等同银行利率,50.7%的网友希望达到5-10%,这六成网友是非常理性的。当然,也有近40%的网友希望达到10%以上,其中:20.0%的网友希望达到10-15%,7.9%的网友希望达到15-20%,还有11.4%的网友希望达到20%以上。
2、多数网友清楚知道高收益高风险投资原则。
调查数据显示:43.8%的网友很清楚地知道高收益、高风险这条投资规律,46.9%的网友基本相信高收益、高风险这条投资规律,所以投资比较小心。只有2.1%的网友表示不相信这一条规律,投资敢于冒险。
3、投资谨慎态度没有显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如果将人们是否信奉“高收益、高风险”规律进行赋值,令“完全相信,所以投资谨慎”=1,“基本相信,投资比较小心”=2,“说不清,既冒险又保守”=3,“不太相信,投资比较冒进”=4,“不相信,投资敢于冒险”=5,研究发现:男性的均值为1.79,标准差为0.838;女性的均值为1.69,标准差为0.821。女性均值比男性略低,比男性谨慎,但并没有显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当问及“您觉得一般情况下,女性和男性相比,谁投资比较谨慎”这一问题,26.2%的女性认为女性更谨慎,48.7%的男性认为男性更谨慎。42.5%的女性认为因人因家庭而异,27.6%的男性认为因人因家庭而异。由此可见,大家对到底是男性更谨慎还是女性更谨慎,各持己辞。
四、网友们仍需要接受投资风险教育
1、女性网友认为自己未接受过投资风险教育的比例高于男性。
对于风险问题,有232名网友称自己未系统接受过投资风险教育,占比80%。研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可以发现,这并不与受教育程度直接相关,也不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非常有意思的是,与性别到是高度相关。76名男性网友中,有28人称自己受过系统投资风险教育,占比36.8%;有48人称自己未受过系统投资风险教育,占比63.2%;214名女性网友中,只有30人称自己受过系统投资风险教育,占比14.0%,另外184人称自己未受过系统投资风险教育,占比86.0%,这一比例远高于男性。
2、家庭理财规划与子女教育是网友最心仪的课程。
如果妇联或妇女学校开设免费课程,网友到底最想听什么呢?男性网友的排序是:家庭理财与规划(46.1%)、子女教育与培养(28.9%)、幸福认知与体验(9.2%)、人文素养与审美(6.6%)、形象塑造与提升(5.3%)、养生养颜与调理(3.9%);女性网友的排序是子女教育与培养(22.4%)、家庭理财与规划(22.0%)、养生养颜与调理(21.5%)、形象塑造与提升(12.6%)、幸福认知与体验(11.7%)、人文素养与审美(8.9%)。尽管,女性选择把家庭理财与规划的比例略微低于子女教育与培养,但毫无疑问,从两性共同的角度看,家庭理财与规划被稳稳地放在了第一位。人们期待得到更多的理财规划教育和投资教育风险教育。
3、要充分发挥官方媒体和金融机构等的投资风险教育作用。
对于投资者风险教育的最好渠道到底是什么?62.4%的网友认为应该是官方的新闻媒体,57.6%的网友认为金融机构本身也应该承担投资风险教育的责任,34.1%的网友认为学校课堂教育很重要,32.4%的网友认为也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街道的活动,14.0%的网友也选择以来非政府组织,包括妇联、群团及各类社会团体。可见,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如何发挥各类媒体与组织,尤其是官方媒体和金融机构在投资者风险教育中的作用,让“中国大妈”投资不再盲目,真正在投资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