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政策宣讲

2011-5-11 15:41      

  主题: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政策宣讲

  时间:2011年05月10日10时

  嘉宾:市教委副主任印杰

  [主持人]

  非常感谢各位网友再次收看由中国上海门户网站为您带来的在线视频直播节目,大家上午好。我们今天的节目非常高兴的为大家邀请到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印杰 做客我们的演播室。印主任,您好!相信大家对印主任已经不陌生了,上一次作客我们的节目是在 4月19日,当时您就“2011年本市高校招生工作政策”为大家做了介绍,首先就请您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今年的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和状况。

  [印杰]

  首先,我要简要介绍一下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今年直接就业的上海高校毕业生有14万人,根据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掌握的用人需求已经达到了19万。因此,对于上海高校毕业生来说,岗位数量还是比较充足的。第二句话说,是不是每一个孩子很容易找到自己完全满意的工作呢?过去的几年里面出现表示的大学生结就业有矛盾,主要不是总量的矛盾,体现在几个方面,比如说用人单位普遍需要比较高层次的学校毕业生。我们3月份开了一次大型的企业座谈会,他们反应他们要的985、211工程的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他们说完不成任务。只能完成80%的任务,原因是什么?因为985、211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质量,招生的人数前两年减少的。它们倾向于招更多的博士、硕士,招本科生的数量减少。第一个是学校层次的问题,这个是一个方面。第二体现在专业上,我们普遍发现用人单位岗位比较多的,招人比较难的是理工科的。

  [主持人]

  理工科能够适应的相对比本科生多一些。

  [印杰]

  我们所谓的理工科,是指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加在一起我估计占学生总量的30%,全世界而言我们是比较高的。另外跟我们企业的理念有关系,我们用人企业觉得我找人找一个学生的时候比较认真。他们就反应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的人数偏少。相对的感觉就比较多,对于学一些通用性的专业,从用人单位反映岗位比较少,他们的需求量不是特别大,这也是一种结构上的矛盾。当然第三矛盾是,用人单位往往需要这个孩子有两个特质,首先是会做事情,你不是简单的掌握知识,这个是一个。第二个用人单位希望这个孩子从基层干起。但是我们学生经验不是太足,我们对知识层面的强调的比较多,做事情的能力相对薄弱一点。另外一个也是,我们整个高等教育还是偏学术,这个转型没有完全转过来。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培养,毕业生作为师资的。由于我们的大学没有完全转过来,社会需要应用型的人才比较多,我们培养的应用能力不强。这些问题导致了我们整个再就业的过程中,还是有不少学生碰到了困难。

  [主持人]

  事实上我刚才从您的话你听到,今年的就业形势还是好于往年的。我不知道您知不知道,现在据我所知,现在大学校园里很流行一句话:毕业就是失业。虽然这并不是一种普遍的真实现象,但多多少少也反映出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后所存在的一种感触:找工作不容易、找对口的工作更难。 您怎么看?

  [印杰]

  事实上我们现在大学生就业如果你自己的能力较强的话,应该是不难的,但是你要找到能够让自己满意的工作好象不是太好,这句话里面体现出几个问题,我们大家要共同努力克服的。企业找员工也容易了,大学生找工作也容易了。第二个问题反映了我们的大学生对自己定位问题,所有的学生肯定都有一个理想化一个目标,但是在就业的过程中,你可能难一步到位 达到自己的目标。第三个有一个对自己的工作能力的问题,如果说要到一个大公司做一个白领,我觉得我们大学毕业生的话在找工作的时候。当然我们希望你们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你们自己而言的话,你们自己要把心态放平和一点。

  [主持人]

  我记得我还看到过一则笑话(问:毕业之后想找什么样的工作? 答:活少、钱多、离家近),是不是一定程度上,“求职难”的现象也是基于此类不理性的求职心态而造成的?

  [印杰]

  还是大学毕业生期望比较高,这个社会不能马上满足你的希望,我们估计大学毕业生吃得起苦,从基层干起。我们说穿了,没有一个用人单位愿意找一个老爷养着。不管怎么样的企业,都是找一个人去干活的,它是为了让自己的组织增加一分新鲜血液,使企业在市场上竞争更加强,肯定是要你去干活的。所以我们的学生要愿意从基层干起。30年前你就是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全部是从基层干起的,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作为用人单位它也要顾及大学生的感受,比如说到了新岗位上对大学毕业生有人文关怀。他到了社会上肯定有一个融入的过程,我们的企业一定要努力伸出援手。

  [主持人]

  企业的培训也是特别重要是不是?

  [印杰]

  企业的培训它最关键的就是我招你来干吗?如果没有很好的培训制度,对学生本人,对企业都是一个损失。所以它应该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培训制度和体系。

  [主持人]

  所以您觉得培训制度很重要?

  [印杰]

  是的,我觉得归结起来这是大学生、企业、甚至全社会的责任。

  [主持人]

  刚才,您为大家介绍了2011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接下来是否可以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市教委以及政府部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些主要措施?

  市教委等有关政府部门从加强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等方面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

  [印杰]

  从几个层面上,第一个大家都说就业是民生之本,没有就业其他的民生都是假的的。但是每一次我们国家谈就业的时候,总是把大学生就业放在第一位。创新性的人才主要的渠道是大学,如果这一批人如果发展的不好。作为我们学校而言的话,我们是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我们从学生进校开始。就业的服务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从大一就开始了,我们现在学校都是把就业和生涯结合在一起。我们现在不叫就业指导办公室,而是叫就业生涯服务。所以从大一开始我们就有这个完整的制度,这个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花了很多的精力,来拓宽我们的渠道,我们跟很多的企业有很多的联系,使得我们的学生毕业了之后在一些企业找到比较好的工作。另外比如说我们搭建的平台,我们使得所有的用人信息都能让我们的学生即时了解。比如说我们有一个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现在已经几万家企业直接发到这个网站上,它等于像一个匹配的网站。学生找工作不需要跑到就业市场上,每一个企业需要几个岗位,这个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层次,都会在网站上看到。学生可以把简历有针对性的投放,通过个网站让你知道是不是可以去面试。

  另外我们还要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比如说你应聘一个工作岗位,你怎么应聘?学生在学校里除了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团队精神。从长远上我们还在做几件事情,第一个我们学校的专业设置,各高校不要设置一些市场的需求特别低的专业。

  [主持人]

  是不是这里毕业了就能找到好的工作?

  [印杰]

  对的,学校就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做事,他可以去做科技创新,他可以做志愿者,我们要创造很多的机会让他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应用。我们要跟踪我们的同学,跟踪他毕业两年、毕业五年、十年。一方面 我们可以发现拿这个数据回过头来指导我们的学生培养,因为各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他就业以后可能发展就有差异。我们大学应该教他什么,不应该教他什么。我们是一个全方位的有短期的事情,比如说我们搭建就业的平台,它都是相对比较短期的。

  [印杰]

  这几年的话我们每一年引进非上海生源的毕业一年大概是3万人,基本上是稳定的。因为原因是在于上海整个的发展很快,除了我们有本地的大学生的生源,出上海的比例很低。

  [主持人]

  您刚才说17万的生源里面都是?

  [印杰]

  大概10万是上海的生源,而对于985的生源就比较低。上海的生源专科的大于本科的,本科的大于博士的。这一届的毕业生大概在10万左右,今后每一年都会下降。还有不少的外地的生源,还有他本身在外地都大学他也可以来申请。

  [主持人]

  根据您刚才介绍的情况,上海每年有10万以上的应届本市生源的高校毕业生,为什么还要引进3万多的外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呢?

  [印杰]

  上海发展肯定需要大量的人才,上海的学生它有一些特点,它比如说读博士的比例就比较低。大城市的孩子比如说毕业以后先工作,工作了几年读MBA。我们可能上海有那么多的科研的单位,那么多的大型企业需要高层次的人。所以我们就要以非上海的生源来弥补这个情况。总体上是因为上海需要这么多的人才,所以我们需要一些外省市的。比如说我们同时也会引进一些少量的外省市学校毕业的毕业生,他同时还不是上海毕业的。为什么?因为上海的大学不能全面的满足上海的需要,有些专业我们没有的。比如说有一些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要搞大飞机,上海以前没有航空院校的,他们需要的可能是北航的南航的。比如说举个例子,上海搞大气的,上海没有专门的气象方面的院校的。上海的经济社会需要这么多人,第二个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结构上的平衡,上海的人才并不能满足这方面的需要。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了引进特点:一是学历和院校层次较高;二是紧缺急需程度较高;三是综合素质较优秀。

  您刚才谈到了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办理上海户籍、一是办理上海市居住证,能否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

  [印杰]

  非上海生源的大学毕业生最主要是他要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他必须要跟用人单位签订一份就业的协议,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同时我们对于已经在上海找到工作的,非上海的生源,它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申请上海的户籍。第二个是办理上海市的居住证,就是他暂时没有上海的户籍,比例大概一半一半。我再要强调的基本上所有得大学毕业生都希望办理户籍,但是我们又不能做,上海是一个超大型的城市,所以人口的压力还是蛮大,所以我们还是要有所控制。但并不是说你没有户籍没有办法在上海生活和工作,你只要有了上海的居住证你所有的待遇是一样。

  [主持人]

  就是我们说的“新上海人”?

  [印杰]

  如果你一直在上海的企业,工作了若干年后还可以申请办理上海户籍。对于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我们还是很欢迎你留在上海工作。

  [主持人]

  只有让“新上海人”彻底消除后顾之忧,才能安心的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才能和我们一样热爱这片土地。

  [主持人]

  想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非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进沪就业办理户籍或居住证的基本程序。

  [印杰]

  第一个你要找一份好的工作,你要拿出一份用人单位协议书,对于人事派遣,现在政策可能有所调整的。对于用人单位的话我们有一定的要求的,比如说在在本市行政区内,民办的非企业单位,以及大型的企业,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是属于我们认可的,他都可以来办这个东西的。第二个就是说用人单位,你把说所有的材料准备好,用人单位会把你的材料递交给我们的学生事务中心。他们给我准备的材料可能需要有7、8种材料,细节的东西我相信我们的大学生很清楚,他们每一年师兄师姐都在办这个事。然后的话,受理的话,可能你说我们哪些人是拿居住证,接下来的话所有的材料弄好以后,我们会给每一个学生评分,这个打分的系统里面包括了很多的内容。比如说这个学生是从哪个学校毕业的?哪些专业毕业的?这些专业往往是上海比较紧缺的专业。他在学校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表现?他有很好的获奖,表明这个学生自己的能力,还有一个他在大学学习时候得分数。还有用人单位,如果这个用人单位是上海未来是大力发展的,有一些用人岗位是比较特殊的,我们还会有加分,把这些东西综合起来达到多少分数你就可以进户籍。所以我们的学生都很清楚的,我们近年来基本没有变化,一直保持71分。

  [印杰]

  他们提出了《评分办法》怎么确定的呢?

  [印杰]

  你比如说上海的整个城市压力的问题,绿色城市问题,你就不能发展那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我们需要发展一些高科技的行业,我们需要发展一些国家需要上海发展的一些行业,像大飞机、生物工程,我们发改委牵头我们就可以决定那些是重点发展领域。除了这个我们还有一个叫重点用人单位,是各主管部分报上来的,我们就可以把这些重点用人单位,如果你进了重点用人单位,我们就可以给你加分数。我们还是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评分办法》。

  [主持人]

  目前,由于大城市生活成本和职场竞争压力加大,在大学生中出现了就业要逃离“北上广”的说法,您对此怎么看?

  [印杰]

  是不是真有这么一个现象?实际上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因为最近也是很多人来问我们,所以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我们也蛮关心的,人海的人才的环境是不是好?你要讲到这个事情真正研究起来还是蛮复杂的事情。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指标,有些指标说明确实是有这个现象。比如说我们研究的一个指标最简单的,我们只要看非上海生源,留在上海的比例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我们发现过去5年明显是下降的,比如说今年有100个非上海的博士研究生,回到5年前可能是45%,是不是说明我们对这些博士生的吸引力少?或者他们难以在上海生存下来?后来又一想,我们再研究一下其他的,如果说有明显逃离“北上广”现象,我们那个留户籍得分数会下降的,但是我们发现没有下降。留在上海的非上海生源总量是不是在下降?如果比例也在下降、总量也在下降那肯定是逃离“北上广”。我们发现没有下降,说明非上海的生源是在下降,但是外地生源留在上海的比例也在下降,但是最终的比例没有下降。我们上海每年能够吸引人才的总量还是基本稳定的,但是非上海生源留在上海的比例的确是有下降的。我们还在做第三个跟踪,现在结果还没有出来,我们看这些留在上海的非上海生源他们过了几年是不是留下来了?所以我们要看稳定度到底怎么样?如果过了几年稳定度还是保持不变的,这个好象上海对于整个的人的吸引力还是比较稳定的。这是我要改的第一点。第二个别人也经常问我你怎么看逃离“北上广”?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全国其他的地方去,如果全国的人才集中在那么几个大城市,所以在这一点上说,我们的学生如果就业的面可以更宽,对国家的发展会更好。我相信上海这个城市再发展,上海的城市有经竞争力肯定会有人才进来的。

  [主持人]

  现在在我的互动平台上有很多朋友的提问,有人问印主任,参加过上海世博会的非上海生源应届毕业生是不是有什么优惠?

  [印杰]

  我们对于这部分志愿者学校对他们的评价已经充分的反映出来了,比如说评选优秀毕业生等等,在学校的材料里面大量的已经反应出来了,他有这么一个经历,通过学校对他的评价已经充分反映了。

  [主持人]

  另一位网友问请问长三角一体化人才发展有什么特色吗?

  [印杰]

  我们每一年都有一个联席会议,学生互派,对于人才方面因为牵头单位也不是市教委,所以我们以后可以跟相关部门联系一下。这个孩子提的问题很好,就是对于长三角一体化要进一步扩大,我们可以把他的意见反映给我们的人事部门。

  [主持人]

  还有一位网友说上海的房价问题没有减退,他想了解一下对于非上海生源的学生在上海住的方面有什么政策吗?

  [印杰]

  这个我觉得几个方面,第一个你得看上海对于你将来的发展是不是一个很好的地方?第二个你要考虑的是上海的房价的确是高,你可能一段时间要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你可能不要期望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要有一套自己的产权房,这在全世界都一样,越是在超大城市老百姓拥有自己的房子的比例越低。比如说伦敦,房价肯定好,很多人通过租房子。第三个政府想了很多的办法,比如说政府以后有更多的公租房。在这方面一旦有更多的政策出台。我们不要期望太高,我觉得肯定有难度,也不大现实。

  [主持人]

  好的,其实我们今天也聊了挺多内容了,最后,印主任对于马上要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还有什么样的话要说吗?

  [印杰]

  我觉得最主要要充满信心,上海是张开双臂欢迎大家。第二个我们的学生要有思想准备,中间有一个思想准备。有些同学思想准备比较充分,他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融入这个社会。你是在换一个环境,换一个环境对任何一个人都是痛苦的,但是大家要有坚定的信心,你能够克服这段时间可能存在的肯定,未来得发展一定是好的。你预计到困难,第三个你要脚踏实地,任何一个单位都要从基本做起。没有一个领导大学毕业就是领导的,肯定是从基层的工作开始做起来,你只有把基层的工作做好,你的领导才能看到你潜能,你个人得发展才能更好。

  [主持人]

  印主任,您说的非常好,你可以有期望值,但是要一步的脚踏实地的。非常感谢印主任来到我们的演播室与广大网友开展交流,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节目就要接近尾声了,再次感谢您的收看,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