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做好公交配套服务,积极打造“公交都市”

2012-12-27 15:49      

  主题:深入贯彻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做好公交配套服务,积极打造“公交都市”

  时间:2012年12月26日15时

  嘉宾:市建设交通委副主任市交通港口局局长、党组书记孙建平

  [主持人]

  各位中国上海的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收看本期直播的在线视频访谈节目。本期的访谈,我们邀请到了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局长孙建平与大家交流,向大家介绍市交通港口局深入贯彻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做好公交配套服务,积极打造“公交都市”的工作情况。孙局长,您好!

  [孙建平]

  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对上海城市交通、公共交通的一贯支持和关心,今天也非常愿意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做交流。

  [主持人]

  我们欢迎更多的网友把您关注的公共交通的问题提上来,稍候我们会把这些问题转达给孙局长,我们也会对大家的问题做回应。我相信很多人非常关心的问题是保障性住房已经进入了非常重要的阶段,其中的公共交通配套情况如何?

  [孙建平]

  现在全市保障性住房也好,大型居住区也好,随着城市的拓展以后,现在在城市外环周边规划建设了一些大型的居住区。现在上海涉及到9个区有50个基地,其中的37个基地已经开始启动建设,而且2013年底都要陆续交付使用。据统计37个基地中,里面有一些社会的停车场,有一些跟轨道交通联系在一起15个,像宝山顾村这是一块很大的大型居住区,原址的基地包括宝山顾村的1号基地和2号基地,嘉定的江桥也有选址的基地,还有江桥拓展的基地,还有闵行的浦江基地,浦东的周浦基地、航头基地、曹路、三林等,现在有13个已经入住了,我们的公交配套已经逐步配上了,现在一共有82条公交线,一种叫始发线,在基地发车的,最后再到它的基地,有39条。还有许多过境的线,力求满足市民出行的需求。

  [主持人]

  相信在接下来的新社区建成之后,公共交通配套能够快速的跟上,让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基础状况取决于基础规划,是不是同步把公共交通的建设考虑其中?

  [孙建平]

  我们有一个指导思想,原来为了大量解决居住难的问题,往往是先造房,后考虑交通后考虑配套。现在一些边缘地区最大的问题也是配套问题,房子造起来,交通问题、医院问题、学校问题、商业问题等等。这个首先是一个理念上,恐怕应该是交通去引导建设,而不能让建设捆绑交通,这个思想我们也是在逐步转变。刚才提到的大型居住区是解决上海的城市人口,现在我们2400万人口了,如果按照区划的话,像虹口的人口密度一平方公里37000多人,密度实在太大。关于这些大型居住区的建设上来以后,我们的公交要同步配套,这里首先是规划先行。现在从法规上面,我们人大在2010年修订《上海市公共汽车和电车客运管理条例》的时候,对公共交通的配套做到几个同步,规划、设计、入住、建设等等几个同步都有明确的要求。我们也跟市的规划部门、建设部门一起对这些市里面已经确定了50个大型居住区公共交通的配套做到全覆盖。现在有专门编制的指导准则、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

  [主持人]

  现在规划编制已经完成到什么程度了?

  [孙建平]

  上一轮是8个基地,新一轮是13个基地,现在3个基地还在审核中。第三批现在10个基地,比如说松江南站等5个基地也已经完成了。其余5个基地我们也在进行同步的编制。同时,我们已经委托上海城市交通设计院对全市所有的基地的公交专项规划编制情况,进行新一轮的梳理和汇总,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一个《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公共交通专项规划》,有些空白的或者有些还不到位的,我们及时跟进。这个规划也已经通过了专家评审,为今后我们的建设具备了实施的依据。

  [主持人]

  规划有了,可能接下来要考虑执行的问题,怎么样把这些规划执行到位,变成真正能够让老百姓出行方便的公共交通线路,现在整个建设的状况怎么样?

  [孙建平]

  怎么把规划执行好,一个要有规划,第二个我们的规划要有标准,现在有5000个人居住就必须有一条过境线,每2万个人就要配套一条首末线。公共交通要便捷,便捷了才有吸引力。现在的标准,什么叫便捷?我的理解,你从家里出来,我们原来有一个标准,内环线以内300米,从家里出来300米一定有公交站或者地铁站,中环线是500米,对一般的市民群众来说,他走路要走多少时间。按照新的要求,我们提出能不能不超过5分钟,按照这样一个标准去配,所以标准的问题要把它明确好。同时根据这个,接下来就是实施问题,前面讲的公交枢纽等等这些我们都在做。现在应该是这样,基本上我们每一个居住小区能够做到3条以上的线路,有始末线,有过境线。个别的,比如说泗泾原选址的基地,受到某些方面的限制,还没有配套到位,其他都配套实施了。

  [主持人]

  现在整个大型社区里面市政建设已经进入了第二轮了,具体推进的情况如何呢?

  [孙建平]

  我们一个有15个配套的交通枢纽项目的推进,一个枢纽有若干条公交线,有的跟轨道交通结合,还有停车场,有一些还配套商业设施。比如说芦恒路枢纽,我记得是去年年初我们开工的,这是一个。一个是闵行的迎春路枢纽现在马上准备开工。还有6个独立的交通枢纽,我们已经完成了批复,有3个上报等待批复。另外有6个是综合枢纽,要综合开发,现在集约化的利用土地,公共基础设施要引进这样的理念。比如说今天上午我在协调动物园那里有一个枢纽,我就提了几条,要优化方案,要跟已经开通的10号线结合,也要跟16号线结合,第三个提倡节约利用土地,不能单纯为搞枢纽而枢纽,要把它结合起来,当然也要跟周边的环境同步,按照这样的四条原则优化。客流也是逐步培育的,老百姓居住也是逐步逐步进去的,所以交流也是逐步逐步上去的。

  [主持人]

  那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孙建平]

  我们市里面有一个推进办,作为我们局里面来说,我们专门有一个推进机制,专门有一拨人在全力的关心这件事情。我们有几个标准,这个居住区一旦交付,哪怕是交付一家人家,必须在前3天,原来我提出能不能提前半个月,后来我的同事跟我说提前半个月没有人,那我必须提前3天,驾驶员也要熟悉线路,提前3天要有公交线开出来。第二个要求,要提倡换乘,从家里出来以后,通过一次的换乘能够达到中心城,我们现在的服务能够进入外环,一般来说能够到轨道交通了就可以。要保障这个工作呢,一是从法律上面明确,另外工作推进机制要明确,当然我们有一些资金配套等等,包括调动区的积极性。我们局里面至少每个月有一次讨论这个工作,这些居住区配套怎么样,存在什么问题,由此来推动这个工作。

  [主持人]

  网友的提问,第一个网友留言,孙局长,上海的公共交通是不是能够有一个沪语的报站?

  [孙建平]

  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当然还要看这个站的时间,这个站很短,如果报的话,先报一个普通话,后报一个沪语,因为现在我们是国际大都市,还要报一个英语,长一点的站这个问题不大的,但短一点的站的话,后面一个来不及报。但这是一个方向,现在公交逐步逐步在做了。这位网友提出能不能在轨交上面,这些都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研究,根据不同的时机,我们逐步逐步的推出。

  [主持人]

  253这条线,乘客这么多,为什么改成了高峰线,很多乘客在延安中路这一站下车,即便在节假日乘客也非常多,而且在部分的线路上有重叠的,为什么单单这条线成为了高峰线?是不是可以切实保障市民出行?

  [孙建平]

  去年开始,我们对整个公交客流、地铁客流,包括轮渡,做了一个全社会的客流调查。刚才这位网友讲的情况可能有点特例,我会要求我们的相关部门研究分析。现在关键是中心城的车高峰的时候人很多,一旦到平峰的时候人很少,很多运力是空放的。关键我们要在客流调查基础上摸索到规律性的东西,在高峰的时候应该加密。当时放高峰车的目的,就是因为高峰的时候人很多,平峰的时候人很少,有必要放高峰车。高峰比如说早高峰、晚高峰的时候,密度能够加大,到平峰的时候拉长一点。还有一些确实需要晚上的,能不能晚一点,但晚上一定要考虑定班车方式,请市民朋友支持一下。如果说末班车最晚是9点50分,那你一定要在9点50分前到,对于驾驶员来说,不到9点50分不能开。其实细节上的事情很多,当然我们心里要装着老百姓,要换位思考,从这些方面不断调整优化完善我们的服务。现在白天确实除了两个高峰以外,很多地方基本上变专车了,人民广场有些车都是专车了,人人都有位置坐,位置还坐不满,这个都是用公共财政的,我们能不能让公共财政发挥到更好的效应。当然公交车一定是有一个承载量达到多少的标准。我记得嘉定的交通局长,他每天就去看车人多少,一旦超过承载量的60%,就要加车了,一旦人很少了,就要考虑了。不管是搞一些高峰车也好,定班车也好,大站车也好,关键要让市民群众知道,要告示他们。当然我们下一步也在想办法推,比如现在手机都很普及了,能不能推出这个项目,你到了这个地区,要坐什么车,通过手机比如打一个字母,公交的“J”,它会指导你几点钟有什么车,这样尽可能让大家方便。现在我们也在推,比如说这个站有15、26路,15路也能到你的目的地,26路也能到你的目的地,但15路到你的目的地以后可能走5分钟,26路直接到你目的地了,那你看看时间,26路还要等10分钟,15路马上来了,你觉得不在乎时间的,那我就坐15路。

  [主持人]

  用手机终端来了解。

  [孙建平]

  就像到世博的时候,它会告诉你哪个园区人多哪个园区人少,它会告诉你。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成本问题,怎么把它处理好,因为公共交通是为公众服务的,我们尽可能听取大家的意见。我现在感到很欣慰的问题是,交通问题全社会都很关注,现在马路上10个人,9个人是交通专家,都给我们提了很多建议。我们首先要心中装着百姓,其次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尽可能寻找共同点来为大家更好的服务。比如说延安路上的线是太多,17条重复线,它可能在延安路上重复,拐弯以后就不重复了,我要调整一条线的话,可能会对一部分市民带来影响。现在要撤销一条线是非常难的。一般是先把末梢的问题解决好,再来动骨干的线,这样大家容易接受,如果拐弯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把直线拿掉了,就不方便了。当然换乘问题我们也要考虑方便。我们现在说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要解决恐怕就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共交通发展,第二条是人口的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或者坚持公交优先的战略,首先要方便;第二要可靠,我今天半小时要到那里的,但你1小时都到不了,我只能开自己的小车了;第三要安全;第四要尽可能的绿色,逐步逐步通过绿色交通来解决这些问题。

  [主持人]

  可能有很多细节我们要注意,要注重跟市民的及时沟通。有两位网友也出了他们的建议,刚刚也提到末梢的问题,大家听到最多的是出行当中的最后一公里,尊敬的孙主任,近年来推行了一公里,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方便,目前的问题是如何使好事做好,真正使一公里的措施发挥最大的作用,就1201线路而言,最近公交公司根据客流及时调整了车辆,车辆到达的时刻表是不是鉴于一公里循环时间不长,只要根据这个时间表就可以在原则上面把握出行的时间,另外建议在可行的情况下,如车辆比较空的时候,是否可以请驾驶员就近停车。

  [孙建平]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去年我们先在浦东,后来在浦西,现在开通了68条,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开通。上海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交通为基础,要解决好小区最后一公里公交网络布施,起到社区巴士的作用,比如说到医院、学校、大卖场、轨道交通站、交通枢纽,主要是围绕着这个在做。当然我们现在根据客流的调查,最近交警总队听取各个区的意见,拿出了需求分析,我们跟一个一个区都在研究商量,根据轻重缓急来衡量。刚才提出的时刻表的问题,人多的时候要有车,人少的时候车空放也是一个问题,人少的时候就要用小车了,不能用大车了。但这里面又带来许多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我们管理的问题。刚才提的建议,比如时刻表的问题,我觉得可以的,这个叫定班车。比如有一些只要在安全能够保证的前提下面,不一定要有站点,就这条线上大家都知道。比如说一些大型的居住区,总要开一条环区线,大型小区有东西南北。当然像闵行有公共自行车租赁,也在解决,如果有一条环线的话,就会比较方便,类似的建议都很好,我们都在积极推进。有些思想大家要达成共识,有些要根据居住人员的情况等等,我觉得这些建议都很好,下一步我们积极的去采纳。

  [主持人]

  最近从新闻当中获悉上海将取消无轨电车系统,取消的原因是什么?

  [孙建平]

  我是经常接到人民来信,我很感谢。瑞金、华山医院有几位医生,他们的工作比我们做得细,对整个上海的无轨电车,原来是什么情况,现在是什么情况,下一步怎么发展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无轨电车确实是碰到了一些问题,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无轨电车很好。但上海的道路资源紧张,有些方面,因为它有“辫子”,一旦“辫子”坏了,它的机动性不强。比如说现在南京路开的20路、23路,有一些是无轨的电车,也有一些柴油车,包括15路也没有几辆车。我觉得大家有这种情结,我也有这种情结,留存着许多很好的记忆。现在上海对车辆来说,恐怕有几个,下一步我们有一个规划的中运量的车型,基本现在选定的模式是有轨电车,规划是800公里到1000公里的规模。它主要起什么作用呢?现在我们的轨道交通到郊区新城,一个新城一般是50到100万人,郊区新城里面应该有一个捷运系统,如果在这里面建轨道交通恐怕经济上划不来,那么在新城里面,我们就把有轨电车作骨干交通。在中心城呢,是轨道交通到不了的地方,因为我们现在的地下资源没有了,我们通过发展有轨电车来解决。同时考虑观光线路这一块。另外无轨电车比较适合在交通资源不是很紧张的地区发展,车速不是很快的带有观光性质的,比如像衡山路这样的。我甚至在想无轨电车不要这样子,像过去的当当车可不可以呢。比如说滨江地区,沿着黄浦江,现在可以到卢浦大桥了,从卢浦大桥到外白渡,这一段我们都会发展。当然像11路、26路也是有辫子的,但它的辫子是到了充电站伸上来的。所以我觉得原来的无轨电车,恐怕在一些交通资源不非常紧张的地方,那么保留下来发展好还是应该的,有一些道路资源紧张的地方,恐怕要做一些调整的,这个也是因地制宜吧。

  [主持人]

  接下来我觉得有一个网友的问题,一定要转达给你,他一共整理了5条建议,第一个从2011年3月开始开通了穿梭巴士,但很多穿梭巴士间隔大打折扣了,是不是能够及时做一个调整。另外,他还说到了沪语报站,这样一个内容可以早日实现,但能不能把郊区线路,像英语报站去掉,换成沪语报站。第三个是某些即将调整或者有调整意向的线路发生一些间隔恶意延长的时间,比如说822,在2月14日的这一条撤销了前一天晚间,间隔长达1小时,如果有这样的情况,我们能不能避免。还有关于公共交通站牌的问题,能不能增加一些行车间隔,另外要求30分钟以上的间隔线路挂牌运营。

  [孙建平]

  确实我们需要对公共服务的标准问题做一个彻底的梳理和检查。原来在世博会之前专门搞了公交服务规范,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执行都不错,逐步逐步恐怕有点放松了,我很感谢这位网友。我们在明年的工作里面,有一条围绕着文明创建,全方位的提升服务水平。我们现在涉及到地铁也好,公交也好,轮渡也好,航空也好,都要提高服务水平。

  [主持人]

  关于公交线路调整的时候,除了在网上进行公示以外,在线路的起始站进行调查或者告知,让市民了解相关的情况。

  [孙建平]

  一个是网上公示,一个还是到地区听取意见吧。上次我做访谈,一个老同志反对,我们的同志马上到地区去,一部分市民说这个调整好,一部分说这个调整不好,最后还是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这个建议很好,我们在做了,可能没有做得很深入。车站站点的调整告示什么的,即便我们调整了,有三个月的时间,如果有反映了,有些还会回复。我们现在调整线网,不是凭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是在调研基础上面得出来的,在不降低大家服务水准的基础上面,我们来调整这条线路,包括网上听取意见,包括分管局长还要跟网民进行沟通,另外到街道地区听取意见,有些反应强烈的开开座谈会,把工作做得完善一些。

  [主持人]

  有一个问题,说到降低出行成本的问题,在老百姓当中,这是敏感度比较高的一个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

  [孙建平]

  上海的轨道交通一般是3块到9块,根据距离的长短。公交我们有两种票价,一种叫单一票价,一种叫多级票价。单一票价都是中心城,因为相对距离一般都是在30公里以内的,这几年应该说单一票价在逐步扩大。还有一点就是,郊区的市民也提出城乡统一票价,这几年在逐步走。比如说大型居住区不设30公里的限制,它的始发线都是单一票价。第二个我们现在搞的优惠换乘,比如说公交车2块钱,你换乘轨道交通就优惠1块钱,我们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这样的。我们的想法是这样的,现在恐怕看来票价上涨的空间没有。从政府主管部门来看,降低大家的出行成本,关键是看它的总收入当中,交通成本占到的比例。近几年这个数据在逐步逐步下来。当然可能对有些市民百姓感觉强烈一些,有些可能没有感觉。现在我们的一些大型居住区跟产业结合不是很紧密,上班还是在市中心,住得很远,他房子是买到那里相对优惠一点了,但交通成本肯定是增加了,这也是一个客观原因。我们研究公共政策的时候,恐怕第一首先是共同的,寻找共同点。当然要兼顾一些群体的特殊利益,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要有一个同步的问题。所以我们对于降低出行成本,一个是我们尽可能倡导一个换乘理念,政策引导你换乘就可以优惠,希望扩大单一票价,缩小多级票价,降低大家的出行成本。关键在交通通行上面,市民选择的第一位还是可靠性和便捷性。前一个阶段6号线、8号线限流,同步配套了地面公交,地面公交只要2块钱,轨道交通坐上去就是3块钱,但坐地面公交的还是少,因为这时候考虑的是可靠,我半小时要到,坐公交车1小时都到不了。我们现在基本的想法是这么做,当然网友有更好的建议提出来,我们也会积极的研究。

  [主持人]

  现在很多大型居住区不是在市中心,这样的话,很多人在市区上班,路上要花很多的时间了。现在有一部分职业要上晚班了,晚上赶不上末班车的话,乘出租车的成本就非常高了,对于这样的人群,能不能给他们针对性的服务措施,解决他们晚间出行的问题?

  [孙建平]

  其实这个问题这几年我们逐步逐步在做,但不能说做得很好。因为有一次我解决过五角场,末班车晚10分钟我们这些人都解决了,但要晚1个小时,恐怕为几个人的服务,我们现在还做不到。比如说今后一些接驳线,轨道交通末班车以后,坐得到车到你家里,我们配套的时候要考虑这些方面。我们通过客流调查,听取意见以后,我们说提高服务水平,就是要从这些细节,或者说从大家希望解决的方面入手。有的时候工作往往是一口气的问题,你想得细一点做得好一点,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不一定要花很多钱解决问题,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这个观念,有没有这样一种责任心,大家取得一个谅解和共识,因为服务的事永远没有止境,但绝对不能因为服务没有止境,我们作为管理者就可以放低要求了,这个不行。我们尽可能通过我们的努力,把一些事情做得好一点。

  [主持人]

  但是下了地铁或者公交车,离家里还有一段路程,如果稍微远一点的地段,这个地段往往会成为黑车聚集地了,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

  [孙建平]

  我们的最后一公里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市民群众反应黑车很强烈。公共交通的发展,或者“最后一公里”公交的发展,这个其实就是一个切入点。交通就是哪里有需要,我们眼睛就应该盯到哪里。当然它不可能像黑车那样送到你门口,但到门口比较近的地方,这个交通应该做得到,这个是我们下一步要努力的。最近各个区都把黑车比较集聚的,其实是市民需求比较多的地方,把需求拿出来了,拿出来了以后按照轻重缓急,有些我们就积极的解决。有条件的就上“最后一公里”公交线路,因为开通一条线的话,你要有站点,要有始末站,肯定要有调度,要有调度房,否则的话,弄个亭子来调度也是有问题的。像这一类问题,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需要考虑的问题。

  [主持人]

  现在本市有68条最后一公里的线路,在下一步最后一公里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有哪些重点方向和工作内容呢?

  [孙建平]

  因为“最后一公里”的特点是方便灵活,同时可以享受优惠换乘,老人免费,这样的话,就会比较经济,这是一个。第二个主要是围绕着市民百姓的出行,包括到社区中心、医院、大卖场等等方便市民的生活。往往我们一些管理措施的出台,这次“最后一公里”的出台,从规划到标准,到布施的一些原则,到今后一些改进的方向,包括一些车型什么的,都有明确的要求。这样呢,一旦发展起来,当然还是以需求为导向,因为现在公交车就怕什么呢?你开了没有人坐,我们说好事没办好,前一阶段媒体也在报道,有的时候开的时候可能很多,过了一段时间人流又很少了,那就要做及时的调整。有的是一种习惯,有的是需要一种培育的过程。交通是社区服务模式的延伸,交通在社区服务模式的延伸。当然解决“最后一公里”,自行车也能解决,不是人人都会骑自行车,年纪大的也不方便骑自行车,这些我们都在考虑当中。

  [主持人]

  今天时间过得非常快,回答了非常多的网友朋友的建议和意见,是不是在节目的最后,再对我们的网友说一点什么吧。

  [孙建平]

  城市交通关系到每一个人,城市交通确实面临着很多问题,大城市的拥堵、不方便,恐怕是各个大城市都要面临的课题。这几年应该说在大家的支持下,特别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坚持公交优先,如果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轨道交通的发展,现在轨道交通一天将近700万人,没有这几年地面交通的大面积优化调整,上海的交通是无法想象的。当然下一步我们还要发展水上交通,要想办法把货运运输能够转移一部分到水上面去,如果把很多集装箱通过水路走的话,把地面道路让出来给客运,恐怕我们的交通也会有所改善。对于我们解决交通问题的办法、理念,我很感谢来自于全市的人民群众、包括网友的建议,好的我们会积极采纳。大家都很有道理,关键是放到我们这个平台上面怎么统筹好。关键还有一个城市在不断发展,需要有一个时间。我们现在定标准,定规范要跟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匹配,要跟这个城市的定位匹配,同时,要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就意味着有一个阶段,我们可能到2015年做到什么,这是有一个阶段的。而且提升永远没有止境,这就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再次感谢广大的网友,上海的交通发展,交通港口局的发展跟大家的关心也是分不开的,我们也期待得到你们的建议,使我们的工作在现有的水平上逐步逐步提高,不辜负大家对我们的期望。

  [主持人]

  今天非常感谢孙建平局长做客我们的节目,同时也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