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垃圾分类 如何一分到底?

2017-1-11 10:19   来源:东方网     选稿:徐莱

    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已基本覆盖上海市总人口的75%,然而部分小区内的垃圾混装现象仍十分严重。 资料图片

    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是世界各大城市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公共服务。为全面、深入了解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现状,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长效化机制,2016年4月以来,市人大宝山代表组组成专题调研组,围绕"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展开了专题调研。

    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现状:

    绿色账户覆盖105万户

    小区垃圾依然混装严重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市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已覆盖401万户居民,累计覆盖机关655家、企事业单位3500余家、菜场845个、学校2200多所、公园189座,机关单位和标准化菜场基本实现全覆盖。

    绿色账户激励机制覆盖逾105万户居民,发出绿色账户卡约85万张,持卡用户超80%,累计积分近3亿分。全市大力推动绿色账户平台建设,建成了集绿色账户公众微信号、APP应用、网站平台于一体的全方位互联网体系。现已完成市政府实事项目要求的到2015年底实现"绿色帐户覆盖到100万户,垃圾分类新增100万户"目标。上海市分类示范小区和绿色账户推进现状评估结果显示,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已基本覆盖上海市总人口的75%。

    调研组发现,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促进工作依然存在分类减量概念普遍被接受,但分类减量工作实质性推进成效不明显;干湿垃圾分类措施与上海市垃圾处置总体规划不符;管理机构层次偏低、协同化推进驱动力不足等问题。

    调研发现,部分小区内垃圾混装现象严重。以静安、宝山、长宁等区为例,静安区居民分类意识较强,有超过59%的小区做到了干湿分类。相对比,宝山区和普陀区分别仅有31%和29%的小区居民能够做到干湿分类。同时,绿色账户开卡率较高,但活跃度依然不足,仅不到30%的账户处于活跃状态。

    干湿垃圾分类措施与上海市垃圾处置总体规划不符。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湿垃圾的处理与处置面临的矛盾逐渐突出。各部门协同依然不足,"多龙治水"现象比较严重。

    调研组指出,目前我国垃圾分类收集主要由政府全面负责,缺乏企业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管理,社会组织关注度不高。

    溯源:

    缺少法律保障

    缺少顶层设计

    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管理工作缺乏有效法律保障。

    目前,本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主要依据都属部门规章法规。这些部门规章对市容绿化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的约束能力有限。

    同时,全市范围内尚无湿垃圾处置设施的系统性布局和顶层设计,湿垃圾处理处置无统一管理办法,造成分类后湿垃圾无处可去,依然进入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设施,影响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由于湿垃圾处理处置没有与全市生活垃圾处置整体规划相衔接,目的不明确,导致各区政府和绿容管理部门对垃圾分类减量的动力不足。

    建议:

    为垃圾分类立法

    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

    调研组建议市人大研究并出台法律法规明确垃圾分类管理主体、明晰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各行政部门开展和协作模式、落实责任与行政执法权力、确立垃圾分类规范设计总路线、规范垃圾回收运输利用市场,并制定垃圾处理行业的技术标准,使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与上海市"五个中心"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保持一致。

    还要明确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整体布局,合理布局湿垃圾处置设施,提高湿垃圾资源利用。加快推广干垃圾分类,提升干湿垃圾分类成效。要把居民装修垃圾也纳入建筑垃圾管理,促进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

    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加强政府层级间协调。加强市区街道多级行政机构之间的协调,建立保障沟通和落实分类减量措施的政策。建立垃圾分类减量企业责任规范,促进源头减量。鼓励民众、社会团体、大众传播媒介等社会力量参与监督。调研组认为要规划政策引导,促进垃圾分类循环绿色产业化,要鼓励各区政府、科研单位与当地企业建立垃圾循环利用与资源转化示范平台,促进垃圾处理处置产学研技术创新。通过招标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垃圾回收处理的行业,推进垃圾运输、回收、利用等环节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