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化为百姓幸福生活导航

2018-1-11 14:36   来源:城市导报    

  新时代、新宝山、新征程,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日子里,“顾村文化丛书”之一的《广福乡粹》首次正式发行。该项目得到了区委宣传部的指导关心与区文广局的大力支持,,是“都市里的村庄”传承“乡土文化”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

  广福村地处顾村镇的西部边缘,又属宝山与嘉定两区的接壤处。相传唐朝末年,由江姓渔民首开渔村,故名“江家宅”。元代元贞二年的那场海难,心地善良的本土渔民临危出手,挽救了印度僧人普慧的性命,正是这一义举,揭开了乡土与历史因缘际会的序幕。劫后余生的普慧感恩兴建“普慧禅寺”,落成大典上当众高诵“宁残身、广施福”,“广福寺”的称号由此不胫而走,“江家宅”也因寺得名始称为“广福”。虽然历经沧海桑田,此地不仅没有被“边缘化”,还屡次成为“厂、镇、乡”等不同行政中心,曾先后隶属于昆山、嘉定、宝山等县、区。顾村镇的历史版图上从此出现了“大广福”的概念,其辖区包括如今的刘行、正义、归王、沈杨、陈家行、王宅等地域。无独有偶,地方志中广福又因元明时期遐迩闻名的“孝女杨九娘”而别称“杨溪”,迄今为止顾村地区流传有序的四十多首明清与民国初期的诗歌中,竟有九首之多颂扬这位夜夜替父提水救灾劳累致死的一介村姑。如果说“广福”因寺得名,其前提是村民见义勇为的“因义得寺”,而杨溪(杨泾)则是“因孝得名”,足见广福民风对于华夏传统美德有着厚重的承载感与悠久的绵延度,从而为这一方乡土奠定了引领公序良俗的精神基础。

  当然,历史必然会紧跟时代的脚步而日新月异,随着顾村镇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广福村的地块终因列入“新顾城”和“S7”等重点建设项目范畴而进入动迁倒计时。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套班子经过认真研究,并在镇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村民的积极配合下,抢抓机遇组织有识之士,集思广益制定了“拆硬件,补软件”的“两手抓”方针,积极实施影像资料拍摄、人文历史搜集等一系列乡土文化的抢救性挖掘举措,本着“重人文,不求全,留线索,待后人”的理念,为留住美丽“乡愁”,编纂成这本《广福乡粹》,让我们从中领略广福地域上曾经的辉煌——名盖江南的寺庙、拥揽一方的华堂、功垂史册的人物、脍炙人口的传奇及方言等等,并使古诗文中着力描述的景观历历在目,让几辈人薪火相传的榜样栩栩如生。据此我们可以肯定,广福村两委“化乡土文化积淀为社区精神高地”的做法,是具有推广意义的一次有益尝试,我们更期待随着动迁村民的市民化转变过程,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利用群众文化的多元化平台,探索通过移植、嫁接、孵化、重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在他(她)们未来的城市家园中绵延传统美德基因,再续乡土荣耀记忆,传递历史传承担当,为“诗乡顾村”的广大社区开拓创新城乡一体化、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百姓精神高地,让优秀文化为百姓幸福生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