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
2018-5-14 10:02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洁敏 选稿:吴佳逸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内地高校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的农业教育科技合作日益紧密。5月13日,2018“一带一路”全国大型网络主题活动媒体团来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称西农大)。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农林类985和211重点院校,近年来,西农大致力于为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农业教育科技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成立联盟 搭建合作平台
2016年11月5日,12个国家的59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响应西农大倡议,共同发起“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西农大被推选为联盟秘书长单位。联盟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农业教育科技合作为核心,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机制,汇聚资源力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人文交流、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促进沿线各国农业教育科技深度交流、融通发展。
2017年7月3-5日,联盟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办了第二届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合作论坛。来自7个国家45个科教单位的150余名农林科学家参会。参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共作了26场报告,共同探讨农业教育科技合作大计,切实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此次论坛又吸纳了13家新成员入盟,其中包括首批企业单位的加入。至此,联盟已有来自14个国家的72家单位参加。企业单位的加入不仅为联盟注入了新鲜血液,更为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途径和平台。
开展科技合作 发挥研发优势
西农大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康振生教授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谷物改良学院负责人为Hanan Sela博士长期开展合作,并于2015年4月从科技部获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源于硬粒小麦成株期抗条锈基因的精细作图及其利用”。
2011-2014年,西农大承担了科技部“中国-联合国非洲水行动”非洲地区旱地农业技术合作、开发和示范项目——非洲干旱地区预警机制及适应性技术研究任务。完成了埃及玉米抗旱品种选育与抗旱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完成了埃及小麦抗旱品种选育技术与品种示范项目,完成了埃及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与俄罗斯豆类及制米作物研究所的合作始于2007年,进行了荞麦种质资源、育种技术、试验研究等方面的广泛合作与交流。
与哈萨克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正在共同申请“中哈作物科学联合实验室”,实验室将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创新中心,发挥双方在作物种质创新、新品种研发等方面的优势,为双方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搭建高质量、现代化的科研平台。
开设专业课程 培养科技人才
2016年,“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立,西农大招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中国政府奖学金生40人。
学校面向世界各地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农业领域,开设高质量的国际化培训课程,培养农业对外合作所需的国际型人才。共培训中亚农业科技人才120人,非洲900余人,其他国家500余人。另外,学校还派出52人前往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埃及、南非、喀麦隆等国进行技术援助与合作。先后开展了“发展中国家森林执法与施政官员研修班”、“哈萨克斯坦畜牧发展培训班”、“发展中国家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灌溉研修班”、“发展中国家水土保持与旱作农业研修班”、“亚洲国家设施农业与沙产业发展研修班”等培训项目。
2017年,学校获批农业部第一批农业对外合作科技支撑与人才培训基地,并成功承办农业部主办的2017年农业“走出去”高端智库研修班、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粮油加工与国际贸易培训班,并将进一步深化与丝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中亚国家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机制,重点在农技示范、良种推广、土壤改良、节水灌溉、设施农业、农机装备制造等领域实施一批示范及产业化项目。建立与企业有效的合作平台与机制,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新模式,积极参与和推动一批农业科技研发、产业投资、跨境企业技术支撑等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
下一步,西农大将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设20个左右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10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0个技术转移平台,示范推广我国优势作物新品种和农产品加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