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战旗|我军首位总参谋长:朱云卿

2018-5-28 11:09   来源:湘军湘语   作者:管苏清   选稿:丁怡隽

  财宝哥说

  共产党人的信仰是什么?1945年党的七大闭幕词告诉我们:人民!全心全意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共产党人的浴血奋斗才有意义。

  不忘初心,寻找榜样,那么多的英灵让我们夜不能寐,是什么力量塑造了这样大写的“人”?

  民族复兴,任重道远。“红船精神”,初心如磐,才能消除社会浮躁,铲除“老虎”大患。

  江山如画,山河静美,后来之人哪能让前人耻笑?!请耐心看看先驱者的足迹。

  作者介绍:

  管苏清,江苏盐城人,从军32载,曾出版《天界》、《天吟》、《霸王行动》等多部文学作品。现为上海12345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朱云卿画像

  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是朱云卿军事生涯最出彩的一仗,指挥不足一个营的人马,将敌击溃,保住了红色摇篮一一井冈山。当年毛泽东欣喜异常,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朱云卿,广东梅县人,南洋华侨,生于1907年,黄埔三期生。参加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为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立下大功。1931年初,年仅24岁,成为我军第一位总参谋长。时人不识英雄,主要是其牺牲很早。

  初创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红军势单力薄,立足艰难。秋收起义5000人马的部队,转眼间只剩下千余人,主要是学生、农民,到三湾后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第一师第一团,朱云卿任参谋长,随部上了井冈山。时隔半年多,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八百人,在宁冈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正式成立红四军,朱云卿改任三十一团团长。该团在其指挥下,能征善战,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特别是龙源口战役,红军歼敌一个团,打垮两个团,缴获枪支一千多。这是红军成立以来最大的胜仗,鼓舞士气,稳住了人心,井冈山的星火终于保住了。

  油画《黄洋界保卫战》

  留守井冈山,战绩傲人。1928年8月下旬,湘赣敌军4个团进犯井冈山,守山红军兵力少,朱云卿提出战斗口号:誓死坚守井冈山,与大小五井共存亡。枪弹不够,竹钉、滚木、擂石都派大用场。敌不退,关键时刻,有人想到有门迫击炮在留守处修理,赶紧搬来参战,炮弹只有3发,金贵得很,对准敌指挥部连放两炮,皆为哑炮,只剩一发。随之运气来了,第三发如长了眼睛,正好命中开花,炸死炸伤一片敌人,敌团长重伤。趁势红军吹响冲锋号,打得敌人晕头转向,纷纷溃逃。

  因时因地制定作战计划,改变被动局势。1930年6月,红军在长汀成立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委,朱云卿任参谋长。对朱毛的战略意图,其领会深刻。同年夏,中央下令,红军分别攻打南昌、九江、长沙,然后会师武汉。明显要吃大亏,朱云卿巧妙谋划,既不对抗中央,又能抵制“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以减少力量损失。其对红一军团的行动,作了精心部署,将作战主动权始终掌握在红军手中。进军途中,相继提出“进略樟树,窥袭南昌”等计划。当部队到达樟树,即西渡赣江,既不乘胜北打南昌,也不提打增援之敌,只派出一部兵力迫近南昌附近,开枪示威,旋即转进乡野,有意抛开大城市,巧妙化险为夷。眼看红军发展迅速,蒋介石急红了眼。

  第一个革命根据井冈山

  10月,调集10万兵力,发动第一次“围剿”。毛泽东提出“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朱云卿行动迅速,拟定作战方案,调整兵力部署。得知敌张辉瓒的师部和两个旅到达龙冈,判断次日可能向君埠前进,决定在途中设伏,吃掉这股顽敌。不出所料,第二天上午,敌大摇大摆东进,即遭红军一个团迎击,轻视红军兵力少,张敌下令猛攻,战斗异常激烈。其时红军大部人马还没赶到,阻击部队死打不怯,从上午打到下午,没有放走一个敌人。当红军大队人马冲到,敌全线崩溃,师长张辉瓒被活捉,所部覆没。另一个师也遭到歼灭性打击,敌第一次“围剿”丢盔弃甲。

  山水井冈山

  时隔五月,敌又调20万重兵,再次“围剿”。身为总参谋长,朱云卿工作超负荷,5月15日,在红军发动总攻前夕,一病不起,中央将其送到后方医院。21日,不幸被敌刺杀,殒年24岁。闻讯,毛泽东痛不欲生。一代军事家,赫赫彪炳于中国革命历史中。

  2018年1月9日,新华社发布消息:房峰辉(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原参谋长)因涉嫌行贿受贿犯罪,被移送军事检察机关依法处理。房之流的军中“大老虎”,让我们这些老兵心中滴血。这样层级的领导人轻如鸿毛地倒下,给我们的事业造成伤害何其重!任何人放松思想改造,同样会走向历史反面,成为人民的罪人。养心寡欲,坚守底线,是每个人的内心斗争,这种自己与自己的较量,是长期的,伴随人的一生,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该经得起历史的大考。

  财宝哥短评

  编辑先生之《信仰战旗》系列,已十多篇。每每编辑一期都心怀敬意,内心仿若经历着一场圣洁洗礼。钦佩、敬仰、悲壮之情,油然而生。

  先生笔下之英烈,无论是出身名门的南洋华桥朱云卿,还是出身贫寒之家的蒋先云,亦或少年得志位居高官的吴石……一个个风华正茂,一位位智勇双全,为了心中的那面鲜艳战旗,为了心中的那份崇高信仰。他们甘洒热血写春秋,甘献生命铸华章,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之英雄赞歌。

  然而,他们却往往被后人淡忘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突然发现,自己的小小举动,变得极富意义。

  不论读者多寡,吾毅然坚守初心,坚持编辑推送好每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