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人拒绝机器人喂饭 上海论坛关注养老情感照护

2018-5-28 14:07   来源:新民晚报     选稿:郑婕

  

  图片说明:居家养老让老人感觉家的温暖来源/东方IC

  “老龄化真的是社会负担吗?”“养老照护的主体是国家还是家庭?”“未来智能社会的养老前景如何?”……今天闭幕的“上海论坛2018”,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是三天来的研讨始终绕不开的话题。国际社会先进的养老模式与成熟经验,又能为中国的养老事业带来哪些启迪呢?

  忧虑源于生育率低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认为,不能仅仅把社会老龄化看成是个负担,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之所以会认为它是负担,是因为我们习惯了一个以年轻人为主的人口结构,习惯了有非常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事实上,对老龄化的担忧,主要是源于生育的低下。两年前二孩政策出台后,预估上海最高的生育率也只不过是1.1,但去年仅0.9,与美国、日本相比,上海的生育率真的是太低了,一个年轻人要面对家庭里四个老人的老龄生活,这难免会让人忧心。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说,老龄化的本质是经济问题,对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有很深远的影响,但我们现在应对老龄化问题基本上是靠社会政策而不是经济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经济发展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首要途径。未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多的是要提高老年人的素质,特别是让老年人也能够创造新的人口红利。

  应当奖励居家养老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布朗学院院长爱德华·劳勒说,养老照护以前多为外包的方式,现在我们更提倡家庭成员特别是配偶、子女来照护老人,并给他们一些奖励。在美国的一些州,政府支付的报酬是每小时11至15美金,如果这种照护难度特别大,可能报酬还会更高。这体现了政府对于家居养老观念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也有一些类似的项目,把居家养老称作“绿色之家”“伊甸园”“先锋养老园”等,让老人们感觉家的温暖。

  美国纽约大学护理学院院长艾琳沙利文说,我们有一个“独立居家养老”的项目,资金来自政府,平时就是送老人去急救中心或医院,然后晚上回家里进行康复。这个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让家人能安心工作,由专门的机构来帮助老人完成日常的就医、保健工作。机构里的护士和志愿者会陪老人一起做手工、玩纸牌。经过五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在这种类似在“日托所”里生活的老人死亡率比其他同龄老人要低得多。

  智能养老并非万能

  智能养老,是此次论坛上专家们亮出的另一个主要观点,意指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提升养老的软硬件水平。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小尾敏夫说,现在需要借助技术的手段打造智能的养老生活。例如,机器人勺子可以帮助老年人进餐;为老年人开发的智能手机,会给失听或语言障碍老人提供帮助。所谓的智能城市、智能社区,在老龄化社会更应该是一个智能养老的乐园。

  出人意料的是,竟然有专家对智能养老提出了“疑义”。有人举例说,日本的机器人非常发达,于是,有的养老院就用机器人喂饭,结果遭到了失能老人们的普遍抗拒。因为对老人来说,“有人”的服务才是把自己当人看,弄个机器轮流转到谁嘴边谁就张嘴进食,那无异于饲养动物,所以不能接受这样的行为。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聂再清说,技术只是一种新的手段,到底我们要拿技术做什么,这是需要考虑的。其实,老人是希望得到如亲人般的情感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