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中国医师奖”获得者用实际行动展示医德医风
2018-8-20 15:51 来源:解放日报 选稿:郑婕
昨天是首个中国医师节。在上午召开的大会上,由上海市医师协会推荐的3名杰出医师:中山医院葛均波、岳阳医院龚利、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中心陈晨获颁“中国医师奖”。
中山医院葛均波:
当医生意味着责任和奉献目标只有努力解患者病痛
当得知自己荣膺中国医师奖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授葛均波既惊又喜,“这个奖虽然颁给我个人,但努力和成果属于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这位新晋中国医师奖得主,创造了冠心病治疗的多项第一,他说:“我不是医神,我们要敬畏生命、尊重科学,强调救死扶伤精神,让病家享受最适宜的治疗。”
葛均波的座右铭是“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多年来,他成功抢救了3100余例危重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达96%以上。为救治病人,他不计较个人得失。来自天津的老年患者因病情严重,辗转全国多家医院,后来葛教授凭借丰富经验、精湛手术技巧,成功实施冠脉介入手术,术后老人特意定制三块铜牌,热泪盈眶送到医院。
身穿近30斤铅衣,做心脏介入术直至汗流浃背,这是葛均波的典型写照。长时间手术压力,导致他长期遭受椎间盘突出病痛折磨,医生强制他卧床休息,可他放不下病房和心导管室的工作,就让学生把病人的造影图像送来,远程对讲指导手术。如此敬业精神,感染着团队的每一个人,他常告诉同事:“当医生,就意味着责任和奉献,目标只有努力解决患者病痛。”
做科研可以帮助无数病人,这是葛均波坚持科研的初衷。他以创新精神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心血管研究领域专家之一。1999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举家归国。当他的导师——德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Erbel教授得知这一消息时,十分不解,“我为你办妥了一切,可是你却要放弃?!”葛均波回答得很巧妙:“教授,假如您有漂亮女儿,您不会希望她在家里嫁不出去吧。您培养我,肯定希望我将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回到祖国,我的天地可以更广阔,更何况国家培养我这么多年,更需要我回家。”
数十年的潜心研究,葛均波率领团队实现多项业界“首次”:2005年,国际首创“逆向导引钢丝技术及其捕获技术”;2010年,实施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2012年应用MitraClip,完成国内首例经皮二尖瓣成型术;2013年,实施国内首例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2014年,完成国内首例经皮左心耳封堵术;2015年,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温冷冻消融去肾动脉交感神经术。
仅以“逆向导引钢丝技术及其捕获技术”为例,这一首创技术使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手术成功率达70%,就此攻克了冠心病介入治疗“最后堡垒”。手术通过美国TCT学术会议向全球转播演示,成就了我国学者在国际最高介入心脏病学会议上的“首秀”。目前,这项技术已成为CTO介入治疗经典术式,手术成功率已达90%以上。
针对传统金属药物支架“不可降解”的缺陷,他设想支架植入后、完成有效机械支撑,如果缓慢降解并完全被组织吸收,就能达到理想状态。基于这一想法,他与企业合作,研制出新一代生物完全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Xinsorb”,植入体内2至3年可完全降解吸收。2013年9月,我国首例生物完全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Xinsorb”植入术宣告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随着国产支架的技术革新、价格成本明显降低,医疗成本得到控制,初步统计,葛均波团队研制国产支架,每年为患者与国家节省超10亿元医疗费用。
“荣誉只是前行路上的一个见证”,葛均波说,“不计得失、不懈进取,是身为医者不变的追求。”
岳阳医院龚利:
一推一拿间缓解患者痛苦让健康生活不再是件难事
上周日,龚利刚从云南返沪,这是他第三次带着“健康行走计划”深入云南文山州服务边疆群众。这次,他遇到膝盖疼了两年、住了三次院,打算“妥协”进行手术治疗的刘阿姨。在经过“坐位调膝法”手法治疗后,原本几乎疼痛到无法行走的刘阿姨竟然感觉症状明显缓解了。看见患者和家属激动的泪水,龚利又一次充满自豪感:“每一个这样的瞬间,都让我觉得医学很伟大,医生这份职业也很伟大。哪怕只能看好一个病人,都是我坚持下去的理由。”
今年是龚利走上工作岗位第27年,自称“无甚特别、平凡缩影”的他,深切地爱着自己的这份事业。“有人说,推拿是中医的‘小道’,我却不这么认为。还有什么比用手治病更神奇的呢?我就依靠这双手,一推一拿之间,缓解、改善患者的痛苦,是技术,也是艺术。”在继承传统三大推拿流派手法的同时,龚利将康复医学理念应用到推拿临床实践中,在保持“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颈性眩晕、腰椎滑脱、小儿肌性斜颈”等优势病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四肢关节疾病的推拿治疗与专病建设,逐步形成膝骨关节炎“辨筋论治”“以痛为腧”与“坐位调膝法”等推拿治疗特色。“我的心愿就是能有更多人了解自己的膝盖,拥有健康的膝盖,即便垂垂老去,也能过上轻松无负担的品质生活。”
工作之余,龚利也“闲不下来”,“有好多患者隐藏在社区,等待我们发现与诊治”。2007年,他开始探索社区膝关节健康筛查、健康知识讲座并推广“健康行走计划”,“刚开始被居民误认为是卖药的。”他笑道,这么一做就是十多年。龚利不仅没有为自己牟利,更是想方设法为家庭困难的患者筹集善款,提供治疗机会。周三下午,他来到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诊,一边“师带徒”培养社区的年轻人才,一边为周边甚至外区口口相传而来的患者在家门口解决病痛。“这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舟车劳顿出来看病太辛苦,我们能下社区尽一份力,就是为一个家庭解决一些困难。”
在龚利看来,看病这件事,是医患间的互相成就,在手法治疗的同时,他尤其强调患者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时间久了,还会不断有患者通过自己的感受告诉我推拿手法是否恰当、有效,这也是帮助我精进的过程。可以说,除了中医经典、现代医学知识和名老中医毫无保留的传道授业,患者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在首届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荣获“中国医师奖”,龚利更愿将其视为一种激励与鞭策。“在医患关系仍偶尔产生矛盾的今天,它给予更多社会大众一次了解、走近医护人员的机会,当然,我们这些一线战斗者更应该发扬职业精神,用积极、严谨、专业、仁慈的态度服务广大病患。在同一个战壕里,我们携起手来面对共同的敌人——病痛,让健康生活不再是一件难事。”
彭浦新村社区卫生中心陈晨:
每一次得到居民们的肯定感觉自己的坚守是值得的
在许多居民眼中,陈晨是比家人更亲近的“女儿”。“今天我女儿陈医生要来,我把门开着,免得她来了敲门我听不见。”80多岁的张阿婆笑着说,自己是陈晨的家庭病床病人,以往女儿每周都得请假陪她去三级医院的内分泌、心血管和骨质疏松科挂号看病配药。自从陈晨主动通过社区信息查询系统找到张阿婆,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又开具延伸处方后,便捷又实惠的“家门口”就诊就牢牢抓住了张阿婆的心。
像张阿婆这样的“粉丝”,在彭浦新村街道并不少见。风雨15载历练,陈晨从跨出校园的小医生逐渐成长为受老百姓欢迎和称赞的有爱心、有责任心、有上进心的“三心”家庭医生。每一次得到居民们的肯定,都让陈晨感觉自己的坚守是值得的。
在社区,许多老年居民总把看病看成“天大的事”。家住平顺路的李老伯,在最近体检中发现大便隐血呈阳性,“亲戚说我可能是消化道肿瘤。”李老伯很是忧心,拿着化验报告找到家庭医生陈晨。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化验指标和用药情况,加上简单的检查,陈晨发现,李老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且剂量偏大,导致大便隐血阳性,建议其停用抗凝药物一周。果然,复查结果变成了阴性,在之后的大肠癌免费普查中,粪隐血仍为阴性。
2015年7月,在带着儿子飞往巴黎探亲的航班上,广播里传来焦急的声音:“如果我们乘客中有医生的话,请马上到机舱前部,我们需要您的帮助。”陈晨第一时间前去,只见一名中年女士痛苦地躺在座位上。这是一名脑外伤两周的患者,陈晨进行检查和处理,患者情绪逐渐稳定,但血压依然很高、心率偏快,一直有头痛和呕吐。在陈晨建议下,15分钟后飞机提前降落在里昂机场,患者被迅速转运。乘客们为这位来自中国的家庭医生热烈鼓掌。
“在数百万的医护人员中,我觉得自己微小得如同每天清晨树叶上的一颗露珠。”在首届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这位上海姑娘代表上海家庭医生站上全国舞台。“我坚信,露珠虽小却能折射出巨大的光芒,我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区居民的安康释放出全部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