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子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 他们重新发现什么
2018-8-28 15:43 来源:上观新闻 选稿:郑婕
“如果将上海作为一个文本,它的经典性、驳杂性深深吸引着我。”27日,由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发起、主办的”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揭晓各奖项归属,年轻学子们相聚上海作协爱神花园,为这个曾孕育无数文学经典的场所增添了新的活力。这项以发掘文学评论理论人才为目标的文学赛事举办至第二届,来稿数超过1300篇,海外来稿大幅增加。“第一届赛事时我们有些紧张,今天的年轻人对文学经典是不是仍然感兴趣,愿意为它们写评论?”上海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上海作协副主席孙颙说,两届赛事的成果让组织者欣喜,这座架设于文学经典与青年学子之间的桥梁,越来越多年轻人留下自己的足迹和独特的观点。
品读经典,不避冷门
“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赛事选择的作品大多出自《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这套131卷的厚重“文库”,精选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267位作家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的代表作品,共约6000万字。本届赛事邀请青年学子品读的25篇作品并非全是作家的代表作,也有过去被评论较少的,如鲁迅《野草》中的《好的故事》、郁达夫《迷羊》、沈从文《八骏图》、刘呐鸥《方程式》等,评论家、大赛终评委王纪人说,这是有意为之的选择,更能考验出参赛者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评选结果来看,一二三等奖获奖篇目与这些“冷门”作品重合率颇高。二等奖获得者、中山大学耿希文品读的就是沈从文《八骏图》,“大学文学史课的老师讲到当年汪曾祺曾请教沈从文,文章该怎么写的问题,沈先生的回答很简单,‘贴着人物写’。套用到文学批评上的话就是‘贴着你的研究对象写’。因此在面对《八骏图》时,我不愿它被单一的‘讽刺’标签所裹挟,我想试试是否还有其他读法。”三等奖获得者、苏州大学白新宇以“难以直面的‘故乡’”读解鲁迅《好的故事》,“面对《野草》这样的文本,不太适合用中规中矩的论文形式解读它,我把它处理成带有研究性的随笔式写法,从文本的间隙读出文学者鲁迅与启蒙者鲁迅内在的矛盾对立与统一”。
回望历史,遇见当下
大赛启动时,王纪人曾提及他的一种观察——当下年轻人倾向于读同代人或比自己年长10岁左右作者的作品,一些年轻作家的“野心”也仅是写给同代人读,这种阅读存在快餐化的倾向,“只能陪一段路,不能送他们走上更长的旅程”。而品读经典大赛的展开正是希望引导年轻人从相近的视野跨出,通过回望经典,迈向更开阔的远方。
年轻学子们的回望不仅指向历史,更指向当下,经典与当代在细读中相遇。“何必这样奔跑呢?前路也下着雨。”三等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钱贝儿选择品读的作品是施蛰存《梅雨之夕》,“读这部作品时,我常有种错觉,文本之外的我和文本之内的‘我’融合得缠绵细密。在我着手评论这部作品时恰逢上海阴雨连绵,如果相差的时与空可以重叠,两个‘我’就能遇见了。”一等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叶杨莉被春晚小品《提意见》触动而与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产生碰撞,在她看来,两部作品探讨了同一个中国当代社会的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的牵引下,一股力量直坠笔端。“在阅读文学经典时,既要怀抱历史的眼光,有一双能够透视历史的眼睛,也要有对当下时代的关怀,有一双能够关怀社会的眼睛,出入宽阔和细腻之间,发现这个时代的磅礴和幽微。”她与文学同伴们这样共勉。
文学上海,重新发现
“让更多年轻人走进文学殿堂,发现新的文学评论人才。”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伟说,阅读正在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读什么却要打个问号,碎片化、实用性的阅读正在不断侵蚀着人们的阅读行为和时间,如何发挥经典的力量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重回经典阅读殿堂,是“品读文学经典大赛”的一重意义,而发挥文学评论的力量推动新的经典诞生则是大赛的又一重内涵。上海有重视文学评论的好传统,这几年逐渐形成了一支颇有战斗力的青年评论家队伍,如何让这支队伍源源不断,发现人才的渠道十分重要。从创作角度来说,如何用文学手段更好地反映上海、描摹都市,诞生这个时代的《子夜》《上海的早晨》,也需要文学批评的力量去推动、去重新发现。
“这25部经典篇目都指向上海,文学和都市具有共生性,城市也是一种文本,都市生活在小说中获得了形式,文学作品亦重构了都市生活。现代文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以什么样的角度想象着上海?红楼被称为说不尽的红楼梦,上海也是道不完的上海城。”二等奖获得者、北京大学钟灵瑶说。“感谢大赛给我们提供的舞台,文学中的上海就是通过这样不断地重新寻找、重新理解、重新抒写,才能在一代代人的笔墨中孕育出越加浑厚的脉息。”钱贝儿说。
品读书目:(以作家出生年份为序)
第一届书目
1 鲁迅《故事新编·奔月》
2 苏曼殊《断鸿零雁记》
3 叶圣陶《倪焕之》
4 张恨水《夜深沉》
5 茅盾《子夜》
6 郁达夫《沉沦》
7 魏金枝《七封书信的自传》
8 许杰《赌徒吉顺》
9 沈从文《萧萧》
10 柔石《二月》
11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12 巴金《家》
13 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14 施蛰存《鸠摩罗什》
15 张天翼《包氏父子》
16 萧军《八月的乡村》
17 秦瘦鸥《秋海棠》
18 徐訏《鬼恋》
19 靳以《父亲》
20 师陀《无望村的馆主》
21 吴强《红日》
22 钱锺书《围城》
23 萧红《呼兰河传》
24 张爱玲《倾城之恋》
25 茹志鹃《百合花》
第二届书目
1 鲁迅《野草·好的故事》
2 苏曼殊《焚剑记》
3 叶圣陶《玫瑰与金鱼》
4 张恨水《金粉世家》
5 茅盾《腐蚀》
6 郁达夫《迷羊》
7 魏金枝《留下镇上的黄昏》
8 许杰《的笃戏》
9 沈从文《八骏图》
10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11 丁玲《在医院中》
12 巴金《寒夜》
13 刘呐鸥《方程式》
14 施蛰存《梅雨之夕》
15 张天翼《砥柱》
16 萧军《大连丸上》
17 秦瘦鸥《梅宝》
18 徐訏《镜子的疯》
19 靳以《雅会》
20 师陀《果园城》
21 吴强《红日》
22 钱锺书《猫》
23 萧红《牛车上》
24 张爱玲《金锁记》
25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