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经只改一个字 便拯救了一家潜力公司就像一名“神医”

2019-5-30 09:49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志彦   选稿:潘馨仪

   “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不平凡的是,我在上海工作,植根于浦东这块改革创新的热土,和伟大祖国同频共振。我们的团队因改革而成长,我们的事业因改革而发展。这样的时代,让我有机会在注册岗位上,如水滴、如浪花、如小河般涌入改革的大潮中。”

   台上,讲述这番话的是浦东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分局党总支副书记,党的十九大代表徐敏;台下,来自上海社会各界的约800人静静聆听,时而爆发出阵阵掌 声。昨天,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的“徐敏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让人们再次重温了一位“金牌店小二”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奋斗故事,也展现了一名党 代表的时代风采。

  企业的“贴心向导”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浦东开发开放,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开启了新的华章。1993年,徐敏入职新成立的浦东新区工商局,成为注册窗 口的一名新兵,她坐在市场准入的第一道窗口前,接待海内外的投资者、创业者,提供咨询、告知办理流程、受理审核申请案,办出一张张营业执照,一干就是26 年。

  政府部门的服务究竟做得好不好,企业说了算。在报告会上,优读科技的行政人力副总经理刘玉梅深情讲述了与徐敏之间的故事。

   就在去年底,专注财税软件开发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优读科技想要申请注册一家新的子公司,当来到张江科学城企业注册窗口时,却发现因为新名称含有“报 账”二字,无法通过审核。这下优读科技的办事人员急了:公司开发的产品就叫“微报账”,已经在行业中积攒起一定知名度,如果子公司名称改动,可能会影响到 后期的市场开拓。

  徐敏立马带上团队实地走访,然后安排联络市局注册处和企业面对面沟通,很快达成共识:“行业名称不能用,这个底线不能破。但是,可以想办法找一个合适的词来替代。”

  于是,大家又群策群力,拿出了一个符合公司需求的方案,新名称“微宝账”申请被当场核准。刘玉梅说,“这一字之改,不仅没有影响我们起名字的初衷,而且让注册得以顺利通过。”贴近企业需求,实现精准服务,这样的案例几乎每天都在“徐敏创新服务工作室”发生。

  “是您们一点一滴专业、细致、务实的工作,创造了上海这么好的创业、经营环境,让更多的创业者、经营者信心满满!”这是来自优读科技写给徐敏团队的感谢信,它印证了,在上海,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不管是蚂蚁雄兵,还是大象军团,都能找到发展机会,享受同样的服务环境。

  “加减乘除”工作法

  这些年,浦东持续在商事登记制度上改革突破,市场准入门槛大幅度降低,而企业注册要是碰上问题,几乎都是些“疑难杂症”,解决起来难度可不小。此时,徐敏变成了“徐敏们”:2018年“徐敏创新服务工作室”在浦东正式成立,一批“小徐敏”在她的带领下,迅速成长起来。

  来自徐敏创新服务工作室的季国峰说,在年轻人眼中,徐敏就是一位良师益友。“随着对徐老师的工作风格越来越熟悉,我们总结出了属于她的一套工作法,简单来说就是‘加、减、乘、除’”。

   “加”就是改革的力度+服务的温度。“每天慕名来找徐敏的人也很多,经常在她的办公室外排起队来。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不论大企业小公司,她总是热情接待,耐心聆听,仔细解答,就这样她手头的公文批不了几页就会被打断,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的办事窗口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了政府服 务的温度。”

  “减”就是拆路障,减少企业发展成本。“浦东是改革开放的热土,更是创新创业的热土。面对各种各样的企业需求,徐老师时常要求我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务必要在法律框架内穷尽办法,帮助企业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乘”则是拓展服务空间、放大服务效应,让企业“乘风破浪”。“我们的服务形式从以往坐在窗口前的一对一、面对面,拓展到现在灵活多样的点对面、线下到线上,服务空间更广;服务的内容也从注册许可,逐步扩大到市场监管的其它领域,为企业送上了全生命周期的指导服务。”

  “除”则是消除企业注册中的繁文缛节,排除创业者的艰难困苦。季国峰说,每天在徐敏身边工作,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让每一张执照都不再是冷冰冰的一张纸,而是充满热度、厚度、亮度的累累创新成果”。“这句话已经成为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座右铭。”

  服务理念之变

  徐敏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着一本《新华字典》,这本字典已跟随徐敏走过数十个年头,封面卷边早已褪色,纸张也已微微泛黄。“别看这小小的字典,却帮助我为不少申请人解决名称登记的难题呢!”在昨天的报告会上,徐敏自己揭开了字典背后的秘密,让台下的听众听得津津有味。

  中国人讲究取名的意蕴,响亮吉利的字号意味 着一个好彩头。但随着企业数量的急剧增加,不少企业在注册时遇到了重名问题,只能重新考虑。这时,小小的字典就派上了大用场。多年前,一位来自川沙的企业 想取名新川公司,然而发现已经重名,正当老板一筹莫展时,徐敏拿出字典,查询还有什么同音字、形似字,帮申请人出主意。最后给那家公司取名为欣川,企业很 满意。“为企业服务,不仅要‘接生’,还要‘取名’。”徐敏打趣地说。

  一件件原本并不在徐敏工作范围之内的事情成为 了服务的“附加值”,而这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理念之变。“遇到吃不准的情况,不能简单说‘不行’,而是要尽可能解决问题。”2015年8月,浦东新区市场 监管局推出了“只说Yes不说No”的窗口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对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打回票打清单;对法律法规不明确的,则不给否决给路径。对此,徐敏 说,“注册窗口是感受企业需求、直面市场冷暖的一线岗位,更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摸索经验,完善办法,从原本政策的执行者,变成改革的探路人。”

  几十年来,徐敏常常加班加点,有时晚上9点才回家,五十多岁的她干劲丝毫不输年轻人:“我们不仅面向浦东,更是将上海的创新面貌传递给全世界。看到申请人满意的笑容,我就很有成就感!”

   徐敏的故事让许多从事市场监管工作的听众深受启发。来自浦东市场监管局度假区分局的刘衎说,自己很早就认识徐敏,但听完这场报告会后,依然心情激动,备 受鼓舞。“优化上海的营商环境,市场监管工作处于改革的第一线,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徐老师那样,始终从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为企业服务上多下功夫,争 取向徐老师那样成为一名‘金牌店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