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原名城 开放高地”——访河津市副市长王高红

2019-8-8 11:51   来源:城市导报    

  “2019年中法建筑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开营仪式上,河津市副市长王高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在市委、市府领导下,河津围绕“两河强市、中原名城、华夏铝都、开放高地”科学定位,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高标准推进龙门景区、薛仁贵故里、古耿国遗址文化园等文旅项目,编制古耿修复规划,着力打造转型发展新支柱,加快实现“铝都”向“旅都”的华丽转变。将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组织开展“文明守望工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了企业家个人认领认养修缮保护、企业直接认领认养投资保护、村委会认领认养修缮保护、村民集体认领认养修缮保护等四种模式,落到实处。

  王高红告诉记者,河津市古称绛州龙门。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西北角,地处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和山西母亲河——汾河两河交汇处,辖5乡2镇2个街道办143个行政村,国土面积593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

  河津历史悠久。“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等传说发生在这里,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集居,殷商时期商祖乙在此建都七世,国都名耿,春秋时为耿国,秦置皮氏县,隋唐间为龙门郡治,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名河津,因境内有黄河和禹门口而得名,1994年撤县建市,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

  河津人文荟萃。境内现存不可移动文物206处,经各级政府公布的保护单位7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6处、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11处、河津市文物保护单位57处。真武庙、台头庙、玄帝庙、高禖庙、薛仁贵寒窑、卜子夏墓祠、司马迁故里、王通弹琴处、王绩隐居洞等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孔子高足卜子夏、史圣司马迁、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白袍虓将薛仁贵、明代理学大师薛瑄、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其武等名人皆出自河津。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该市先后启动总投资30亿元的薛仁贵景区、龙门景区、古耿国遗址文化园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投资3000万元实施后土庙、台头庙、玄帝庙、高禖庙、真武庙、樊村戏台、北方平玉帝阁等一批重点文物单位的保护修缮工程,积极推进文物建筑认养工作,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认养、多方参与、专业服务”的文物建筑认养新模式。

  河津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主要有煤炭、硫铁矿、石灰石等,其中煤田面积68平方公里,地质储量6.8亿吨,是河东煤田原煤采掘的最佳出口。

  河津区位优越。209国道、吉运高速、蒙(西)华(中)铁路纵贯南北,108国道、侯西铁路、侯禹高速横穿东西,“三纵三横”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河津工业聚集。经过多年发展,工业占到经济总量的60%以上,已经形成煤电铝材、煤焦钢化两大产业集群,是国家新型工业化铝产业示范基地和山西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王高红坦言,2019年上半年,全市完成GDP118.4亿元,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1亿元,增长8.3%;固定资产投资36.7亿元,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2亿元,增长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7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19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36元,增长8.2%。

  “当前,河津正拥有发展工业的优惠政策、低廉的综合成本、完备的产业基础、优越的投资环境,真诚欢迎各界人士到河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交流合作,共谋发展。感受河东文化、领略古耿魅力,把河津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为我们打造“中原名城开放高地”,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我们愿与大家一道,共同书写企地共赢的新篇章,共同创造河津美好未来!“王高红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