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随笔|真心真情七十载——上海政协提案的故事
2020-1-15 13:42 来源:瓷海新波 作者:陈海波 选稿:黄雪婷
又到一年两会时,世博中心大会堂的红厅里,济济一堂。军乐队奏的国歌响亮,他们面前的扶栏上绑着一条鲜艳横幅,“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八个大字醒目更是醒心。
开幕式席间,得友人赠《真心真情七十载——上海政协提案的故事》一书。书的封面上印着北京西路860号上海市政协的大门,这些年我曾无数次往返其中,因为有幸走进这扇门,也让我有机会以更宏观的眼界和多层次的角度参与到那些与行业产业推动、以及城市发展相关的进程中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的使命”,“每个提案故事的背后,都诠释着扩大社会各界有序政治参与、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生动实践。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要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最大公约数的人民民主真谛。”
在这本书里,有许多特别珍贵的资料和记录。譬如1949年上海市一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现场的老照片、譬如上海政协史上“一号提案”的诞生记、譬如1981年对筹设开发浦东建设和规划机构建议提案的手写原件。还有那大到推动自贸区改革落地生根、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打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速路等具有宏观战略性的城市发展建议,和小到交通信号灯倒计时的增设、楼道公用应急灯的点亮等渗透生活细支末梢的便民诚意,那一份份提案生发出了一次次改变,更见证着上海城市梦想一次又一次的实现。
自从加入政协以来,我也递交过不少提案并获得过一次优秀提案奖。去年,我的提案“关于成立上海城市雕塑与公共环艺委员会的建议”得到了100多位市政协委员的联名。而今年,关于“挽救老字号品牌曹素功”的呼吁也已得到60多位政协委员的联名支持。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极大鼓励。而鼓励之外,更让我感受到的是责任。身为政协委员的一员,我们要珍惜和重视每一次建言献策的机会,真正为大众反映诉求,为助力社会更好地发展埋下好的种子。
提案的提交,从不是履职任务的完成,反而恰恰是开始。我也参加过多次由市政协组织的各类调研,从“新时代持续发挥沪港在国家全面改革开放中的作用”研讨会到“挖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擦亮上海文化金字招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提案专题座谈会、从调研城市博物馆、上音歌剧院、到探讨文创产业、文化品牌的保护和建设等等。这其中有不少都是根据提案建议而展开,为了研究如何实施落地而反复进行的。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会感受到这个社会发展越来越懂得共情,越来越人性化,就是因为早有一些人,他们为此付出时间与精力,悉心浇灌种子的发芽和成长,建出一片树荫来。譬如在读到书中“建言医保,造福患者”一章后,我也才了解到将一款靶向治疗药物纳入医保范围的建议从提交到落实前后历经3年,而至今一些政协委员和相关界别的人士仍在为更多药品纳入医保目录而不断发声、努力。可以说,每个提案故事的背后,无疑都凝结着深入调查研究、倾听各界意见、加强分析论证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读着书中从500个代表性提案中整理出的一个个提案故事,体会上海历史性发展过程中,上海政协和政协人在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历史进程中的担当作为和独特作用,内心不禁有些澎湃激动。上海政协的第71年,我的政协履职第8年,愿自己也能继续坚定信心,勇于创新、攻坚克难。善谋而善为,善作而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