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四五十公里,只为这一口鲜脆

2021-3-26 10:46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宝花   选稿:夏栋阳

  

  图片说明:孙伟红向顾客介绍烧卖带回家怎么蒸。李宝花摄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食客们开始四处寻找春天的美食。位于沪南路近下盐路的一家下沙春笋烧卖店,这些天就吸引了一波波尝鲜食客。他们有的来自附近的浦东新场、康桥地区,也有的来自数十公里外的宝山、长宁、松江等区。这家地段偏僻的小店凭什么吸引这么多人?

  搬去松江还来买烧卖

  工作日下午,记者来到这家烧卖店时,门口停了好几辆车,不少食客在店内边吃边聊。烧卖店老板娘孙伟红一边招呼不断进店的食客,一边说:“今天不算太忙,双休日人都挤不进来,排队要排45分钟!”

  “你好!要生的还是熟的?”一有顾客进店,孙伟红都会这样问一句。一些食客买生的烧卖,问完价格、报个数量,付款拿东西走人。更多人会选择坐下来,先吃上6个一笼的熟烧卖,走时再买几盒生烧卖带回家。烧卖无论生熟,都是4.5元一个,按盒售卖。

  在孙伟红的店里,来附近办事的张先生和同事点了一笼熟烧卖,旁边还放了5盒生烧卖。张先生边吃边点评:“和别家烧卖比,这里的味道鲜又清爽。”张先生话音刚落,孙伟红接过话茬:“当然鲜!我拌馅料用的都是农夫山泉的水。”

  不一会儿,记者点的烧卖上桌了。薄薄的面皮透出一层光泽,咬上一口,汤汁爆出。最出彩的是肉馅里配的竹笋,鲜味中有爽脆的口感,的确是春天的味道。孙伟红告诉记者:“下沙人吃烧卖不用筷子,正宗吃法是用手指把烧卖拎起来,从下面轻轻咬开小口,赶紧吸干汤汁,再整个入口。”

  15时左右,一名中年人走进店里,要了3盒生烧卖。他边往随身带着的保温袋里装烧卖,边对孙伟红说:“搬走了!我爸说要吃这个,就过来帮他买点回去。”原来,这位先生一家原来住在下沙,今年搬去了松江。家里老人爱吃下沙烧卖,他就来买些回去。另一位专程从虹桥赶过来尝鲜的爷叔,原本拎着3盒生烧卖出了门,过了几分钟又折回来:“再给我来两盒,不然对不起这四五十公里的车程。”

  时令美味寄托乡情

  孙伟红小店所在的航头镇原名下沙镇,下沙烧卖由此得名。对当地人来说,烧卖不仅是时令美味,也寄托着许多情感。

  下沙人几乎家家会制作烧卖,每家的配方和用料有所不同。上世纪90年代,下沙镇的烧卖店一度有十七八家之多,做的人多,出彩的却不多,后来就只剩现在的两三家。

  “我的手艺是从奶奶那里学的。”孙伟红说,小时候,奶奶包的烧卖是最受家人欢迎的美食。现在,她每年1月至4月中下旬用春笋做烧卖,为保证口感,一年仅售卖一季。“我只用竹笋,1月用福建的竹笋,后面用江西、浙江的竹笋。春笋季一过,我这一年的烧卖生意就结束了。”孙伟红的小店工作日限量供应4000至5000只烧卖,周末每天约售卖6000至7000只,现包现蒸现吃,不提供外卖。

  如今孙伟红的小店人气颇旺,但2013年刚开时也是默默无闻的。“靠着连续几年参加豫园小吃节打开了知名度。”孙伟红说。最近正是吃春笋的时节,孙伟红的小店每天7时开工,工作日10时到14时特别忙,周末几乎要忙一整天。晚上收工回家,她和丈夫还要准备第二天烧卖的馅料。肉馅靠机器搅拌,竹笋要人工剁碎保证颗粒感。“每桶馅料要搅拌近1个小时,有黏稠感才算好,最忙时馅料要准备到下半夜,晚上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孙伟红说,忙完这季下沙烧卖,再卖一阵粽子,端午节后小店就关门歇业。“有不少人来找我开连锁店,我都回绝了,店一多保证不了质量,我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