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些文物,更深认识“中原”

2022-8-4 12:35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钟菡   选稿:魏子川

  昨天一大早,市民吕先生一家四口来到上海博物馆参观,在一楼“宅兹中国”展览里,他们忽然发现前方有些“异样”,只见一人穿着蓝衬衫、黑夹克,墨镜夹在领口,口罩遮了大半张脸,但通过那标志性的眉眼,吕先生惊呼:“是莫言!”

  由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主办的“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7月29日起亮相上博,展览遴选文物217件/组共314件,其中定级的一级品达67件/组,涉及89个考古遗址,集中展现了河南省内发掘的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发现,有不少是这些文博单位的“镇馆之宝”,河南博物院将40%的固定陈列拿来展陈。

  该展开幕以来,市民观展热情高涨。据上博统计,按疫情防控要求,观众人数限制为平时的50%,但馆内瞬时流量和正常开放时一样,说明观众停留的时间更长了,而且,76%的观众是来看“宅兹中国”的。

  发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身影,市民顾女士迅速将手机调成前置摄像,想要自拍一张和莫言的“同框照”。拍完照,顾女士继续认真观展,“中国名字起源”的主题吸引了她,而夏、商、周的古老历史和相关礼仪也是她以往的知识空白点,希望借由展览丰富自己的历史认知。顾女士发现,展厅里有不少专业观众,“我听一位老先生讲解,获益匪浅。比如一件弦纹甗里竟然有头颅骨,要凑近俯视才能看到。”

  莫言的到来并未引起观众太多注意,比如顾女士口中的“老先生”便一直在专注欣赏,并给周围人讲解这些青铜器上的复杂纹样和象征,如数家珍。记者上前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是研究先秦史的历史学者叶文宪。“这些文物我很熟悉,或者见过图片,或者见过实物,它们非常有价值,展览的选择、陈列都不错。”

  从展厅走出,莫言被带着历史斑驳印迹的青铜文物深深触动,他表示,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我在展览中看到王朝重大事件的记载,看到古代祭祀、战争、占卜和政治生活的表现,铭文虽短,但每一件发现都意义重大。能把这些青铜器集中来上海展览非常不易,它们让我大开眼界。”

  十几年前,莫言就来上博参观过青铜器展览,此次展览中,几件和妇好相关的文物让他印象深刻。“四川三星堆也出土大量令人震撼的青铜器文物。中华文明源头不只是黄河流域,但黄河流域可能是大家认识最深刻的。我们过去爱讲中原大地,这个展览让我们对‘中原’有了更深的认识。”莫言表示,对作家而言,故乡有多重含义,参观学习、观摩走访,都是寻找和探访故乡的方式,在上博看到的珍贵文物,“也可以成为我(文学中)的故乡”。

  据悉,“宅兹中国”是上博“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展,以物论史、以史增信,除了市民游客,也吸引了各界学者的关注。